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22: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6 13:34
1956年,这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来到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实现了自己献身于国防科技事业的志愿。那一年,恰逢院里刚刚筹建了日后在航空领域大显身手的钛合金试验室,曹春晓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并由此走进了一个神秘而又崭新的世界……
在现代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中,航空材料一直扮演着先导和基础作用,“一代材料,一代飞行器”是航空工业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是航空材料带动相关领域发展的真实描述。
1954年,美国的普惠公司首次研制出由钛合金制造的发动机叶片,成功的应用于航天飞机上。此后,具有优异特性钛合金在各种航空制造材料中的使用比率不断上升,并逐步成为现代航空器不可或缺的材料。因此,尽快将钛合金应用到飞机制造业,也是我国航空发展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登上世界工业舞台的年轻金属,它仅次于铁、铝,被誉为正在崛起的“第三金属”。曹春晓他们十分清楚,他们的研究对于新中国的军事、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可供参考的国外的资料和图片几乎没有,核心的技术只能靠自己摸索。1965年的冬天, 由钛合金制成的飞机发动机叶片终于研制出来了。
如何减轻飞机的重量一直是飞机设计师考虑的主要问题, 而材料的优劣对飞机的速度、高度、航程、安全可靠性等各方面起着无可置疑的影响,将比重相对较轻而强度相当的钛合金引入飞机制造业,对推动我国航空业的进步与发展意义重大。
这次试车的成功,掀开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用钛史的第一页。此后的十几年中,在曹春晓的推动下,先后有五六种航空发动机装上了钛合金叶片,取代了原来笨重的钢叶片和钢盘,使发动机的重量明显减轻,为我国空军装备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家急需一种航空发动机的使用材料,打算斥巨资从国外购买。因为当时我国的冶金工艺在制造上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 内部组织很不均匀,无法达到优良的综合性能。
记不清在多少个寝食难安的日日夜夜之后,曹春晓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种高低温交替的新型锻造工艺,能显著改善大锻件内部组织性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由于产品工艺及时的研制成功,国家原定用来进口材料生产线的五百万美元节省了下来,曹春晓也凭这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工艺,获得了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
1903年12月17日早上10时35分,美国的莱特兄弟操纵飞行者1号飞机飞离地面,这个纪录改变了人类生活。从此,人类实现了飞行的梦想。
此后100年,航空材料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革新,由最初的木质和布料,很快进入了金属结构时代。铝和钢之后,飞行器进入了一个钛的时代。
曹春晓从青年时代起与钛合金结缘,开始这个领域的研究生涯,弹指一挥间,四十多载岁月匆匆而过。如今,锐气不减当年的他,正在致力于突破钛合金耐高温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