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18: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6 23:27
方腊,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胸有韬略,能征善战,威振十八州。他领导的农民起义,席卷了今浙江全省,安徽皖南山区,江西东北部,影响到苏南,波及福建、广东。起义军人数“殆将百万”,摇撼了宋王朝在东南地区半壁河山的封建统治。
方腊出生在歙县柘源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年时期,靠做木桶,打短工维持生活。后为生活所迫,到了邻县青溪的帮源洞,在大地主方有常家当佣工。北宋末年,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激起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方腊串联了同乡农民方肥,方七佛,汪公老佛(和尚)等人,利用当地流行的明教这一秘密宗教组织,发动群众,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
1120年(宣和二年)10月初,方腊假借“得天符牒”,约定某时某日起义。地主方有常家嗅出了方腊有“异志”,就把他关闭在一个仓库里,并向青溪县知县报告。方腊早上被关押,晚上就被群众破门放出。方有常一看情势不妙,举家逃跑到歙县的七贤村去了。方腊认为不能留下祸根,当机立断,带领串联起义的农民,飞速奔向七贤村,杀死了方有常一家。方腊的行动给帮源一带的贫苦农民以极大的鼓舞,回到帮源后,拥护方腊的群众就有一千多人,方腊即在帮源召开了誓师大会,正式宣布起义。
由于“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纷纷响应,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几万人。方腊担任最高统帅,称“圣公”,方肥为宰相,汪公老佛为军师,方七佛等被委派为各级将领。同时,以不同颜色的头巾区分为六级,战士一律戴红色头巾,并改年号为“永乐”,以宋“宣和”二年十一月为永乐元年正月,正式建立了农民政权。
方腊“仗义而起'',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在各地人民群众的帮助下,起义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一、息坑战役是方腊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两浙都监蔡遵、颜坦狂称“乱民不堪一击,此去定可平定。”亲率五千官兵前来*起义军。11月28日,宫军扑进,一路无阻,更加骄横。方腊设伏兵、挖陷阱,诱其中伏。待敌人追击到息坑,群众围歼,激战一夜,使敌五千兵马全部覆灭,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此战大捷,起义军军威大振,第二天,即乘胜攻下青溪县城(今浙江淳安县)。12月4日又攻下了睦州城(今浙江建德市城东)。睦州,地势险要,与歙州、杭州并列,被称为“东南剧郡”。它地处杭州上游,是南下衢州、西去歙州的水陆交通枢纽。占领了睦州,则宋王朝在东南的咽喉,便为起义军所卡。以致“长江以南,举岌岌焉。”
二、歙州大捷,不仅打击了宋王朝在江东的军事力量,而且迅猛地壮大了起义军队伍。
占领睦州以后,方腊迅速分兵攻取了睦州所辖的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郡县。接着,兵分两路:一路由他妹妹方百花等率领,作为攻占杭州的先遣部队;一路由他自己带领,挥戈西向,进攻歙州。歙州乃宋朝的东南军事重镇,宋派“东南将”郭师中“驻军歙州”。它的战略地位如同睦州。北方,是江东“要害之地”宣州,与东北面的广德形成犄角之势。要夺取江南,先要拔除这颗钉子。他先派出一支军队于12月18日,首先攻占了歙州西边的休宁县,切断了敌人的退路,然后集中兵力攻打歙州城。12月20日,攻占州城,阵斩郭师中,一举全歼郭师中所部江东诸郡兵。
此后,方腊决定兵分三路:一路从歙州向西,直指祁门,然后南下攻取婺源;一路由八大王率领,挥师北上,夺绩溪、宁国,直*“江淮襟喉”宣州;方腊本人即率主力回师东线,向杭州进发。
三、占领杭州,切断了宋朝廷的重要经济命脉,形成了“东南大震”的局面。
12月29日,方腊率大军抵达杭州,会合先头部队,立即部署攻城。一路“设疑兵,自江乘潮而下”,把官军的注意力吸引到沿江两岸;一路,派主力部队“由山径祷(捣)虚以入”。两浙制置使陈建和廉访使赵约,妄想“献城保全富贵”而*“自缚请降”。当天,起义军即占领了杭州城。杭州,地处运河南端,是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起义军控制了杭州,实际上也就控制了上起皖南、下到钱塘江口的整个钱塘江流域。动摇了赵宋王朝在东南的封建统治,切断了宋朝廷的重要经济命脉,形成了“东南大震”的局面。
方腊领导下的农民起义军所向披靡,为接应各地起义队伍,又决定南北分兵:大将方七佛率部队从杭州北进,进围秀州(今嘉兴),;直指金陵(今南京);郑魔王率一路回师睦州,直向婺州、衢州、处州(今浙江丽水),方腊自己也率师南下,开辟南线战场。数月之内,起义军威震江南的杭、睦、婺、衢、处,苏、湖,秀,越、温、台、歙,宣、信等十八州的广大地区,攻占了其中的六个州城和五十二个县城。
方腊攻占杭州,引起了末王朝的极大恐慌,立即调兵遣将去围剿方腊及其领导的农民军。他们害怕方腊占据金陵(今江苏南京),凭借长江天险,与宋朝抗衡。当时,参加农民起义军的太学生吕将,曾根据方腊在帮源洞制定的战略方针,建议方腊“不如直捣金陵,传檄天下东南郡县,收其税赋,先立根本,徐议攻取之计,可以为百世之业”。意思是说,首先夺取当时还没有重兵把守的金陵,扼守长江,这是建立东南根据地的关键所在。谋士陈箍桶,也早就提出过“长驱渡江''的大胆进攻计划。但方腊对形势估计不足,认为宋王朝腐朽已极,起义军可以从容地夺取江南,官军虽已进剿,但“不虞如是速也抄”。没有采纳吕将的建议,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1121年1月,宋徽宗指派童贯和刘延庆率十几万宋军渡过长江,先分兵把守金陵、镇江。然后南下,东路从秀州南下杭州,睦州,西路由宣州南下歙州,分进合击农民军。秀州之战是起义军从进攻转入防御的转折点。
1月28日,方七佛部六万人被宋军包围,二万余人突围撤回杭州。方腊所部六万人和方七佛部二万人,在杭州与数倍于己的官军进行激战。方腊由于思想上缺乏防御和退却的准备,在众兵压境的情况下,反而在孤立无援的杭州城内,进行长时间的消极防御。吕将主张立即主动撤出,可方腊总是舍不得血战得来的杭州,在粮食将尽,伤亡日增的情况下,才迫不得已率部转移,但仍留下方七佛部守城。2月18日,粮尽无援,方七佛才拼死突围,率领余部一千多人退回帮源洞。方腊突围后, 3月1日,又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再次攻打杭州,使起义军再次遭受严重损失。这时方腊感到起义军已经不能左右整个战局,才节节抵御尾追的官军,向南撤退。
宋王朝军队由童贯带领,分东西两路,向起义军的根据地扑来,预先约定在睦,歙之间会合,一举扑灭方腊起义。
方腊在桐庐,睦州、青溪等地重挫东路官军后,退回帮源洞。八大王在歙州率起义军给西路官军以重大杀伤后,也因寡不敌众而向帮源洞转移。
方腊自杭州西撤之日,正是衢州郑魔王集中十万大军,攻打信州之时。如果信州被攻克,起义军就可“越信而西”,就可以西摇抚州,南窥建州,北抚宣州和饶州。官军虽以重兵进攻,也能与之“磨以岁月”,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信州为江东“望镇”,南进北上都较方便,部队易于展开,是一条理想的出路。但由于洪载秘密降敌,按兵不动,致使信州未能攻克,衢,婺又相继陷落,退路被截断。此时,方腊才不得不在帮源洞凭借天险与东西两路敌人决战。
4月下旬,东西两路敌军包抄而来,形成了合围的态势。帮源洞“广四十里”,“四面阻山,其中坦夸,有田可耕。”23日,西路敌军先进攻门岭。门岭又叫箭门山,是帮源洞的门户。方腊用数万义军把守岭北的进山要道,南面一个隐蔽的山口防守较弱。敌人一面攻打北面要道,一面在收买降敌的义军带领下偷袭南山口。方腊闻讯,赶至南山率义军与敌进行激战。次日东路敌军也已赶到。两路敌军向帮源洞发起了总攻。二十佘万起义军,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战斗,激战一昼夜,鲜血染红了四十里帮源山地。
激战中,起义军歼灭了大量敌人,自己也牺牲了数万人。为保留有生力量,其他起义军突围,方腊自己留下,继续与敌人周旋。4月26日,方腊等三十九人不幸在帮源“东北偶石涧中”被大恶霸方庚引来的韩世忠部所俘。 8月24日,方腊在汴京(河南开封)英勇就义。
方腊虽说最终在宋朝官兵打击下失败,但他死得其所,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相传方腊性情豪爽,深得人心,有较强的组织才能,自身又出身贫苦,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方腊打下了六州五十二县,威震东南半壁,从根本上动摇了北宋王朝的统治,北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轰轰烈烈的农*动也偃旗息鼓了,但他的名字在历史上是绝不会抹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