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几个文学知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18:35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6 10:32
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
钱学森之问实质是: 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另外,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以人为本重的才是人,人是财之本也是财之源,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其中,也包括具备道德良知与专业才能的商人或称之为商业人才。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李约瑟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表征意义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软实力(Soft Power),指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所具有的除经济、军事以外的第三方面的实力,主要是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力。
“软实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根据约瑟夫·奈的说法,硬实力是一国利用其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强迫或收买其他国家的能力,软实力则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约瑟夫·奈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中:“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价值观(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及外交*(当*需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时)”。美国学者尼古拉斯·欧维纳则认为:“军事以外的影响力都是软实力,包括意识形态和*价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论语》季氏篇夫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文德”即是软实力。追问再补充两题,我加分给你。文化自信和婚姻是必要的吗?
追答 自觉自信,首先是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是一种观念,一种不仅看到物质财富的建设积累,而且看到价值观念、知识系统、生活方式与精神财富的眼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不但是一个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也是一个继承、弘扬、汲取、创造史无前例的中华文明与文明中华的过程。
自觉与自信,包含着对于先进文化的自觉追求、自觉建设、自信宣扬、自信扩展。什么是先进文化,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先进,是与时俱进而不是腐朽没落的颓废,是科学昌明阔步前进而不是愚昧迷信自欺欺人,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开放心胸而不是抱残守缺的狭隘,是重在建设与积累的理性而不是动辄起哄破坏的砸烂。
自觉与自信还包括着文化上的创新精神。当然,文化创新与理论、制度、科技创新等相比,范围更广泛也需要更长的周期。百年来,中国的变化惊天动地,欣与其盛的中国人民,抚今思昔,甚至会有恍若隔世、或隔了几世之感。但中华文化的一些基本素质,仍然与两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的思路密切相连,与伏羲八卦与仓颉造字密切相衔接。我们仍然难于、也不应该简单地甩开孔子,我们仍然深切地感受到孔子的仁义教化有利于维护秩序与和谐,当然又不是没有出息地照搬儒家的一套。
具体地看,文化有时候比人强,文化可以超越几代几世人。文化产品可以汗牛充栋,文化活动可以此起彼伏,它们对于文化的基调的影响却可能比较微小。关键在于一种文化的内容与走向能不能够给这种文化的受众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给尚未接受这种文化的人们以有益的启发与享受:益智、益心、益德、益生。
总体看来,文化的对象是人,文化的主体也是人,以人为本,人民以自身的利害好恶得失顺逆为标尺,人们以自身的智慧、自觉与自信为标尺,选择文化的走向,缔造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样也会抛弃糟粕与毒素,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
婚姻依人而定。现代婚姻不像古代,到年龄未婚嫁父母需要承担责任,而更多的是一种人际关系。如果心里有对方,一纸证书又能代表什么呢?如果心里没有对方,夫妻空名又能换回什么呢?婚姻是在法律上确定两者的关系,防止不合伦理的现象发生,从这一点上来说,是有必要的。但对于爱情而言,我想任何的证明都显得有些苍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6 10:32
既然已经有人回答了第1、2、6题,那我也来说一下其它题吧~ 就是表达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婚姻是必要的吗?
这个问题看你是要以哪个角度去理解。首先,“必要”的意思是“非如此不可”。就这个程度而言,婚姻不是“必要”而是“需要”,它取决于不同人的不同的价值观跟人生观。毕竟,你不可以否认的是,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并不需要婚姻也活得好好的。比如说,修行者(和尚、尼姑之类的)、不婚主义者等等的。如今不婚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它是比较普遍的。思考一下,为什么它会存在又为什么它会越来越普遍?
也许,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它只是个人问题。想当年玄奘只身越险走西域,终其一生只为探寻佛教真理而不婚。这仅仅因为他是僧人吗?不是的,因为就算已经是僧人,但只要你想,你也还是可以还俗的。所谓,智者总是孤独的。要是一个人,他有一个宏伟的计划,且又有执着的、坚定的、非达到不可的决心的话,他一旦开始便会只专注于这件事而无暇他顾。自然地,婚姻也会包括在内的。
到如今,它貌似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且有流行的趋势。我觉得这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因为它打破了这个社会原有的平衡。成长、学习、工作、恋爱、结婚、生子,你不能否认这是一个维持社会平衡的有效循环。因为一旦这个循环链缺了,不管是某个还是几个,它都会引起不可估计的社会问题。比如像古时候包办婚姻,就是缺了恋爱,那产生了多少悲剧人尽皆知。比如说现在,不婚主义、丁克家庭的流行,它的后果: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与随之带来的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有效劳动力的急剧下降……这些如果恶化下去并且途中又催生其它问题的话 其实是很恐怖的,所谓国以民为本,而民若不存那国又将何去何从?因此,就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结婚,有它的必要性。
厄……我突然觉得1楼的好汉说的有道理,你怎么不分开问吖??这么多一起回答很考耐性耶,而偏偏本姑娘一向最缺的就是耐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6 10:33
朋友你问得太多了,别人一般不会去解答,你可以分开了问,这样解答的机会会多一些。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