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网络之父的是什么? 它是由谁建立的?在哪一年建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18:58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7 03:01
文特·瑟夫:因特网之父
作者:ccw 文章来源:ccw 点击数:418 更新时间:2005-8-27
TCP/IP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好似天书中 的符号。就是网虫看了,顶多觉得这几个英文字母眼熟,至于它 在因特网中所起的作用,除了专业人士,没有人会去深究。不过, 在任何一件对人类的生存形态与生活方式会发生影响的事件 背后,总有人具有使命感。TCP/IP的发明人文特.瑟夫一直用心思 索,怎样编写主机与主机之间规范语言软件,以实现计算机间 的交流。在一次学术会议的休息时间,突然灵感骤至。瑟夫连忙 拿起一个旧信封在背面胡乱画出个草图。正是在这张普通的纸 上,瑟夫提出了能够连接不同网络系统的“网关”(Gateway)的概 念,为TCP/IP协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瑟夫和另一位学者 卡恩一起构建了TCP,后来又不断将其完善,使TCP成为标准,并 走向世界。瑟夫与同仁的努力,为因特网插上起飞的翅膀。
21世纪的文艺复兴者
与大多数默默无闻的开拓者相比,瑟夫 无疑是最幸运的。他是绝大多数媒体谈到因特网起源时都要加 以引用的人物。而且尊敬地称他为“因特网之父”。他说:“你应 该清楚这个头衔很不公平,有很多人参与了因特网的创建,我 只是在最初10年里做了一些早期工作。”这不是客套。个人电脑 不是一个人的发明,因特网更是集体的力量。戴得上“因特网之 父”这顶帽子的人可能不只瑟夫一人,但他戴着,的确问心无愧。 25年前,他与人共同发明了TCP/IP协议,打破了因特网*的 障碍,将网络从*学术网转变成*性的商业媒体,从此引 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
今年56岁的瑟夫,担任MCIWorldCom高级副 总裁,负责技术和架构。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只是静待因特网的 爆发性发展,但瑟夫却不,在发表演讲、接受各种荣誉的同时, 他与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合作,着手将因特网延伸至 外层空间。
他一生酷爱科幻小说,有着丰富的计算 机知识,有着对人性敏锐的理解,他将这些个人素质混合起来, 大大改善了整个世界的通信方式和知识获取的方式。 “Vinton扮演了许多角色。但他更像是21世纪的文艺复兴者。他部 分是科学家,部分是工程师、哲学家、商人,但最重要的是一名 伟大的启蒙者。”瑟夫多年的老板FredChggs这样评价他。
瑟夫无疑是因特网方面为数不多的权 威之一,1992年他组建了因特网协会,无论在*社交圈,还是 高科技社区中,瑟夫都是国家级的人物。1997年,他从克林顿总 统手中接过了美国技术勋章。尽管在他身上的荣誉和影响力与 日俱增,但瑟夫仍像过去一样平易近人,保持谦虚态度。
网景的安德森说:“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 上创造业绩”。瑟夫无疑是巨人之一。
1986年后担任CNRI副总裁,1994年再度回 到MCI,负责MCI基于因特网服务的通用网络架构,包括为商业和 消费用户提供数据、信息、语言和视频的集成服务。
1997年,瑟夫所在的MCI公司,想让因特网 具备行星间的通信能力。于是瑟夫着手开发技术,使标准的因 特网能布置到木星、土星、火星和金星等行星和卫星的表面,使 宇宙飞船在太阳系内航行时可以通信。瑟夫表示,离完整的技 术规范还很遥远,但他希望他的基本设计方案能够在近距离的 太空旅行中使用,比如预定于2001年的火星探测计划。
瑟夫的研究成果究竟会给人类带来多 大的影响,目前还难以定论。
一位有听觉缺陷的工程师的自白
文特·瑟夫出生于1943年6月23日。在洛 杉矶圣费尔南多谷地区上中学时,他与斯蒂夫克洛克认识,并 成为好友。两人都酷爱科学,周未经常泡在一起做三维棋盘成 色彩观察实验。
瑟夫消瘦结实,易动感情、热情外露,他 参加学校的后备军训练队,以逃避体操课。在校内他要么一身 *,要么穿夹克打领带,还总夹着一个棕色大公文包。当时看 来,这身打扮气度不凡,“我穿夹克打领带是为了让自己与众不 同。虽然以这种方式表现自己可能很幼稚”,然而令朋友们惊讶 的是,文特的这身打扮从未阻碍女孩子对他的兴趣。他在情场 上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人人都说,他魅力不一般。
小时候,他的偶像是父亲。他父亲通过艰 苦奋斗,从一名普通员工升到北美航空公司的高级执行官。瑟 夫的两个弟弟也表现出众,两人踢足球,并轮流担任学生会成 员。瑟夫本人则是书虫,兴趣庞杂、爱好十分广泛,幻想色彩较 浓。化学学得特别好,但他真正的兴趣在于数学。由于是早产儿, 瑟夫出生时听觉有缺陷,必须戴上助听器。他从小到大一直在 设计有助于听觉交流的技巧。他还写过一篇论文,叫“一位有听 觉缺陷的工程师的自白”。
1960年左右,虽然还在念高中,但斯蒂夫 已获准使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计算机实验室。周 未,瑟夫就跟斯蒂夫去。一次实验室大楼已锁,只见二楼有扇窗 开着。“接下去,我就知道文特已站在我的肩膀上。”斯蒂夫回忆 道。
高中毕业后,瑟夫进了斯坦福大学,他父 亲的公司为他提供了四年的奖学金。他主修数学,很快迷上计 算机。“编程让人体味到一种奇妙无比的感觉。你创造了一个你 自己的世界,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不管编了什么,计算机总 会照办。它就像一只沙匣,里边每一粒沙子都在你把握之中。”
大学毕业。恰逢IBM招人,他就进了IBM洛 杉矶公司,为一个分时系统搞系统工程研究。很快他就发现自 己肚里的墨水不够,瑟夫就投到他论文导师爱斯金的门下。当 时爱斯金与ARPA签有研究协议,研制一台超级计算机,专用于监 测另一台机器上的程序执行情况。这成了瑟夫的论文课题。1968 年夏,斯蒂夫在UCLA和瑟夫一道工作,标志着他俩从此与计算机 网络结下不解之缘。
1968年秋,该课题转至克兰罗手下,他用 ARPA拨来20万美元设立网络测试中心,负责ARPA网计划中大部 分机器性能测试和分析工作。克兰罗召集了40名学生为他干活, 瑟夫和斯蒂夫无疑是其中的老大。另外还有乔波斯德尔。
瑟夫的妻子希格里是插图画家,3岁时 耳朵就全聋了。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就是他们的助听器推销商精 心策划的。让两人不期而遇,一见钟情。饭后,两人一起去了艺 术博物馆。瑟夫从未受过艺术方面的训练,但他也表现出浓厚 兴趣。在康定斯基的大型作品前,他伫立良久,最后冒出一句: “这画真像一只巨大的新鲜汉堡包。”
一年后的1966年,俩人结婚了。斯蒂夫自 然是傧相(几年后两人又互换了一次角色)。婚礼开始前几分钟, 奏婚礼进行曲的录音机卡了壳,这位傧相和惊慌失措的新郎赶 紧躲到圣坛边的小房间里,发动特长,将机器修好。由于听力缺 陷,两口子说悄悄话都像吼叫。
为因特网插上起飞的翅膀
当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编写主机—— 主机规范语言软件,以实现计算机间的交流。1968年夏,ARPA网 四个网点的一小群研究生聚在一起,谈论ARPA网。不久,他们开 始自称为“网络工作小组”(NWG),聚集全国通信编程人员中的 精英,为联网主机的操作规范达成统一意见。他们创造出了一 系列新术语,比如“协议”(Protocol)。但前几次会谈并无实质性进 展。
转眼到了1969年底,NWG还未拿出规范 语言。为了在12月交差,小组拼凑赶制出一份Telnet,用于远程上 网,但功能有限,比较基础。
真正的*突破留给了瑟夫和鲍勃·卡 恩。1970年初,他碰到BBN公司的主持中介信息处理器安装调试 的硬件专家鲍勃·卡恩。两人一见如故,一起在UCLA做测试。卡 恩需要什么软件,瑟夫马上玩命把它编出来。他俩为电脑网络 间的协调问题绞尽脑汁,看怎样将不同的网络焊接得天衣无 缝。
1973年春天,瑟夫去旧金山大饭店参加 会议。在休息室过道里,等候下一轮会谈。突然灵感骤至,连忙 拿起一个旧信封在背面胡乱画起来。正是在这张普普通通的纸 上,瑟夫提出了能够连接不同网络系统的网关(Gateway)的概念,为 TCP/IP协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时,他与卡恩就如何建 造一个网中之网已谈了几个月,而且也与其他小组有许多交 流。两人都想到用一个“网关”来帮助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网 关”概念确立后,下一个难题是包传输问题。当时瑟夫的那张草 图确立了技术的突破。
1973年春夏,瑟夫和卡恩都在推敲细节。 瑟夫经常拜访弗吉尼亚阿灵顿的“达帕”办公室(DARPA的前身 就是ARPA)。与卡恩经常连续几个小时地讨论。有一次马拉松谈 话中,他俩整整熬了一夜,轮流在粉笔板上涂涂写写。两人准备 合作一篇论文,又是通宵不眠。
同年9月,两人把新规范的观点和论文 一起提交给国际网络工作小组,经过大家讨论,使其更加成熟。 两人在论文修改中都固执已见,争得面红耳赤:“我们常常是一 个人在打字时,另一个人才得以休息一下扭累的脖颈,却又不 得不一起构思,真有点像两只手绑在一支笔上。”
1973年底,论文大功告成,题目为:“关于 包网络相互通信的协议”。在这篇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中,瑟夫 和卡恩首次提出TCP协议。这就有了电脑网络“联合国宪章”。在 署名问题上,俩人决定让上帝作主,掷了一枚硬币。结果瑟夫受 到了垂青,他赢了。当然,他赢得的不仅仅是一个署名,而且后 来一堆堆接踵而至的荣誉。
1974年5月,论文发表。就像7年前罗伯茨 勾勒出ARPA网初步设想一样,这是一个*性的事件。论文描述 了传输控制协议(TCP),还介绍了网关的概念。有了TCP,跨网交 流才成为现实。如果TCP足够完善,任何人都可以建造起任意规 模和形式的网络,只要网上有能为信息包作解释并选择路经的 网关机器,人们通过它就能与任何一个网络交流。TCP成为开拓 世界的技术,为因特网插上了起飞的翅膀。
成为因特网之父
当然,瑟夫是TCP的真正推动者。他和卡 恩一起构建了TCP,后来瑟夫又不断将其完善,使TCP成为标准, 并走向世界。就这一点来说,瑟夫是真正的“因特网之父”。
1972年,瑟夫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计算通信大 会上,他作了公开演示,使公众第一次看到包交换技术和远距 离计算机交互技术。这一年,他离开UCLA,加入斯坦福大学,担 任该校的计算机和电气工程教授。
1974年论文发表后,瑟夫继续深入研究, 将TCP变成更详细的规范使人们可以为它开发多种软件。1976 年,他离开斯坦福大学,加入ARPA。在1976年至1981的任期内,他 在因特网与网络相关数据包和安全技术的开发中,扮演了至关 重要的角色。他的大部分工作是测试、分析、规划、组织集体讨 论,然后又回到制图板上。
1977年7月是重要的里程碑。在南加州大 学的信息科学研究所(ISI)里,瑟夫和卡恩等十余人举行了一次 有历史意义的试验。当时全美国有三个电脑因特网,第一当然 是阿帕网,另外还有两个,一是无线电信包网,一是卫星信包网。 瑟夫他们的试验就是要通过电脑“联合国宪章”把三者联起来。 一个有数据的信息包首先从旧金山海湾地区,通过点对点的卫 星网络跨过大平洋到达挪威,又经海底电缆到达伦敦,然后通 过卫星信包网,连接阿帕网,传回南加州大学,行程9.4万英里, 这次试验没有丢失一个比特的数据信息,瑟夫和卡恩他们一举 成功!
1978年初,瑟夫在ISI主持召开TCP会议。会 议间歇时,他和波斯德尔、科恩及另一个同事,在走廊交流。“我 们靠着走廊的几个大纸箱站着,一边就在纸箱上画起图表来。” 当继续开会时,他们就向小组提交建议:将传输控制协议中用 于处理信息路经选择的那部分功能分离出来,形成单独的因特 网范围协议,简称IP。1978年,TCP正式变为TCP/IP。
初期,“Internet”意指任何使用TCP/IP协议 的网络,而“Internet”则专指由联邦*资助的,由许多使用TCP/ IP的公用网络互联而成的网络。到80年代中期,欧洲、加拿大也 开始与美国*主持的网络互联。于是“因特网”(Internet)开始意指 这个松散广大的世界性TCP/IP因特网络。
1982年初,瑟夫遇到一位MCI公司的经理, 此人负责MCI的信息开发工作。“他想建立一个数字式邮政服务, 我立即被这个想法吸引住了”。因此他宣布离开DARPA,加盟MCI, 去担任MCI数字信息服务的副总裁。他的离去引起了极大的震 动和反响,一位同事甚至为此而哭了。“文特是我们无形中的头 儿,我们需要他。”另一位同事说。
手中握着一枚火箭
瑟夫在极为关键时刻离开的ARPA网准 备正式转换成TCP/IP系统,据传国家标准署考虑为网络互联建 立一套新标准,取代TCP/IP,这就是OSI参考模型。OSI是国际标 准化组织(ISO)开发,是由地位巩固的官僚们,居高临下甚至是 蔑视一切的情况下发布的。他们认为TCP/IP和因特网只是一种 学术玩具,但瑟夫等人坚持反对OSI,因为它划分过细,十分复杂, 而且仅仅是个设计,从未试验过。“OSI的一切都是非常抽象的, 学究气十足。他们所用的语言浮夸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简直读 不下去。”
而TCP/IP是实践的结晶,也是合作研究 的产物,不是像OSI那样在一大堆委员会里产生出来的“大骆驼”。 OSI经常举办国际会议,对瑟夫等人来说,真是一番痛苦的经历。 “我在会上不停地写反对意见。”
因特网的魅力在于交流规范的简单方 便,而瑟夫的魔力在于:他美言善诱,软硬兼施,最终让用户采 用这种规范。
1983年,瑟夫曾劝说让IBM、DEC、HP支持 TCP/IP,但都遭拒绝,而采用了OSI。他们认为TCP/IP只是一项 研究试验。不过最关键的是,国防部选择了TCP/IP。
1983年1月1日,ARPA网正式转换成TCP/ IP系统。这次转换具有里程碑意义,恐怕是此后几年中因特网 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事。有了TCP/IP,网络可伸展到任何地方,数 据不费吹灰之力就从一个网络送到另一个网络。
1988年,也就是5年后,ISO终于制定出开 放系统网络互联标准。连美国官方也将OSI作为官方标准。欧洲 更是趋之若鹜。看来,OSI要想压倒TCP/IP,但是借助Unix的威力, TCP/IP已无所不在。凭着它无声而凶猛的冲击,TCP/IP击退了 ISO的强攻。“标准只能被发现,而不能被颁布”,这就是因特网 的新规则。
1989年,瑟夫向Interop展览会场走去,他第 一次感受到因特网被科学界和研究界以外的世界所欢迎。“我 们注视着这一切,感到我们手中握着一枚火箭。”
ARPA网不再是中心,因特网已变成了网 状结构,辐射全球。一场*一触即发,瑟夫幸运地站在了这场 *的中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7 03:01
文特·瑟夫:因特网之父
TCP/IP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好似天书中 的符号。就是网虫看了,顶多觉得这几个英文字母眼熟,至于它 在因特网中所起的作用,除了专业人士,没有人会去深究。不过, 在任何一件对人类的生存形态与生活方式会发生影响的事件 背后,总有人具有使命感。TCP/IP的发明人文特.瑟夫一直用心思 索,怎样编写主机与主机之间规范语言软件,以实现计算机间 的交流。在一次学术会议的休息时间,突然灵感骤至。瑟夫连忙 拿起一个旧信封在背面胡乱画出个草图。正是在这张普通的纸 上,瑟夫提出了能够连接不同网络系统的“网关”(Gateway)的概 念,为TCP/IP协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瑟夫和另一位学者 卡恩一起构建了TCP,后来又不断将其完善,使TCP成为标准,并 走向世界。瑟夫与同仁的努力,为因特网插上起飞的翅膀。
21世纪的文艺复兴者
与大多数默默无闻的开拓者相比,瑟夫 无疑是最幸运的。他是绝大多数媒体谈到因特网起源时都要加 以引用的人物。而且尊敬地称他为“因特网之父”。他说:“你应 该清楚这个头衔很不公平,有很多人参与了因特网的创建,我 只是在最初10年里做了一些早期工作。”这不是客套。个人电脑 不是一个人的发明,因特网更是集体的力量。戴得上“因特网之 父”这顶帽子的人可能不只瑟夫一人,但他戴着,的确问心无愧。 25年前,他与人共同发明了TCP/IP协议,打破了因特网*的 障碍,将网络从*学术网转变成*性的商业媒体,从此引 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
今年56岁的瑟夫,担任MCIWorldCom高级副 总裁,负责技术和架构。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只是静待因特网的 爆发性发展,但瑟夫却不,在发表演讲、接受各种荣誉的同时, 他与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合作,着手将因特网延伸至 外层空间。
他一生酷爱科幻小说,有着丰富的计算 机知识,有着对人性敏锐的理解,他将这些个人素质混合起来, 大大改善了整个世界的通信方式和知识获取的方式。 “Vinton扮演了许多角色。但他更像是21世纪的文艺复兴者。他部 分是科学家,部分是工程师、哲学家、商人,但最重要的是一名 伟大的启蒙者。”瑟夫多年的老板FredChggs这样评价他。
瑟夫无疑是因特网方面为数不多的权 威之一,1992年他组建了因特网协会,无论在*社交圈,还是 高科技社区中,瑟夫都是国家级的人物。1997年,他从克林顿总 统手中接过了美国技术勋章。尽管在他身上的荣誉和影响力与 日俱增,但瑟夫仍像过去一样平易近人,保持谦虚态度。
网景的安德森说:“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 上创造业绩”。瑟夫无疑是巨人之一。
1986年后担任CNRI副总裁,1994年再度回 到MCI,负责MCI基于因特网服务的通用网络架构,包括为商业和 消费用户提供数据、信息、语言和视频的集成服务。
1997年,瑟夫所在的MCI公司,想让因特网 具备行星间的通信能力。于是瑟夫着手开发技术,使标准的因 特网能布置到木星、土星、火星和金星等行星和卫星的表面,使 宇宙飞船在太阳系内航行时可以通信。瑟夫表示,离完整的技 术规范还很遥远,但他希望他的基本设计方案能够在近距离的 太空旅行中使用,比如预定于2001年的火星探测计划。
瑟夫的研究成果究竟会给人类带来多 大的影响,目前还难以定论。
一位有听觉缺陷的工程师的自白
文特·瑟夫出生于1943年6月23日。在洛 杉矶圣费尔南多谷地区上中学时,他与斯蒂夫克洛克认识,并 成为好友。两人都酷爱科学,周未经常泡在一起做三维棋盘成 色彩观察实验。
瑟夫消瘦结实,易动感情、热情外露,他 参加学校的后备军训练队,以逃避体操课。在校内他要么一身 *,要么穿夹克打领带,还总夹着一个棕色大公文包。当时看 来,这身打扮气度不凡,“我穿夹克打领带是为了让自己与众不 同。虽然以这种方式表现自己可能很幼稚”,然而令朋友们惊讶 的是,文特的这身打扮从未阻碍女孩子对他的兴趣。他在情场 上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人人都说,他魅力不一般。
小时候,他的偶像是父亲。他父亲通过艰 苦奋斗,从一名普通员工升到北美航空公司的高级执行官。瑟 夫的两个弟弟也表现出众,两人踢足球,并轮流担任学生会成 员。瑟夫本人则是书虫,兴趣庞杂、爱好十分广泛,幻想色彩较 浓。化学学得特别好,但他真正的兴趣在于数学。由于是早产儿, 瑟夫出生时听觉有缺陷,必须戴上助听器。他从小到大一直在 设计有助于听觉交流的技巧。他还写过一篇论文,叫“一位有听 觉缺陷的工程师的自白”。
1960年左右,虽然还在念高中,但斯蒂夫 已获准使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计算机实验室。周 未,瑟夫就跟斯蒂夫去。一次实验室大楼已锁,只见二楼有扇窗 开着。“接下去,我就知道文特已站在我的肩膀上。”斯蒂夫回忆 道。
高中毕业后,瑟夫进了斯坦福大学,他父 亲的公司为他提供了四年的奖学金。他主修数学,很快迷上计 算机。“编程让人体味到一种奇妙无比的感觉。你创造了一个你 自己的世界,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不管编了什么,计算机总 会照办。它就像一只沙匣,里边每一粒沙子都在你把握之中。”
大学毕业。恰逢IBM招人,他就进了IBM洛 杉矶公司,为一个分时系统搞系统工程研究。很快他就发现自 己肚里的墨水不够,瑟夫就投到他论文导师爱斯金的门下。当 时爱斯金与ARPA签有研究协议,研制一台超级计算机,专用于监 测另一台机器上的程序执行情况。这成了瑟夫的论文课题。1968 年夏,斯蒂夫在UCLA和瑟夫一道工作,标志着他俩从此与计算机 网络结下不解之缘。
1968年秋,该课题转至克兰罗手下,他用 ARPA拨来20万美元设立网络测试中心,负责ARPA网计划中大部 分机器性能测试和分析工作。克兰罗召集了40名学生为他干活, 瑟夫和斯蒂夫无疑是其中的老大。另外还有乔波斯德尔。
瑟夫的妻子希格里是插图画家,3岁时 耳朵就全聋了。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就是他们的助听器推销商精 心策划的。让两人不期而遇,一见钟情。饭后,两人一起去了艺 术博物馆。瑟夫从未受过艺术方面的训练,但他也表现出浓厚 兴趣。在康定斯基的大型作品前,他伫立良久,最后冒出一句: “这画真像一只巨大的新鲜汉堡包。”
一年后的1966年,俩人结婚了。斯蒂夫自 然是傧相(几年后两人又互换了一次角色)。婚礼开始前几分钟, 奏婚礼进行曲的录音机卡了壳,这位傧相和惊慌失措的新郎赶 紧躲到圣坛边的小房间里,发动特长,将机器修好。由于听力缺 陷,两口子说悄悄话都像吼叫。
为因特网插上起飞的翅膀
当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编写主机—— 主机规范语言软件,以实现计算机间的交流。1968年夏,ARPA网 四个网点的一小群研究生聚在一起,谈论ARPA网。不久,他们开 始自称为“网络工作小组”(NWG),聚集全国通信编程人员中的 精英,为联网主机的操作规范达成统一意见。他们创造出了一 系列新术语,比如“协议”(Protocol)。但前几次会谈并无实质性进 展。
转眼到了1969年底,NWG还未拿出规范 语言。为了在12月交差,小组拼凑赶制出一份Telnet,用于远程上 网,但功能有限,比较基础。
真正的*突破留给了瑟夫和鲍勃·卡 恩。1970年初,他碰到BBN公司的主持中介信息处理器安装调试 的硬件专家鲍勃·卡恩。两人一见如故,一起在UCLA做测试。卡 恩需要什么软件,瑟夫马上玩命把它编出来。他俩为电脑网络 间的协调问题绞尽脑汁,看怎样将不同的网络焊接得天衣无 缝。
1973年春天,瑟夫去旧金山大饭店参加 会议。在休息室过道里,等候下一轮会谈。突然灵感骤至,连忙 拿起一个旧信封在背面胡乱画起来。正是在这张普普通通的纸 上,瑟夫提出了能够连接不同网络系统的网关(Gateway)的概念,为 TCP/IP协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时,他与卡恩就如何建 造一个网中之网已谈了几个月,而且也与其他小组有许多交 流。两人都想到用一个“网关”来帮助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网 关”概念确立后,下一个难题是包传输问题。当时瑟夫的那张草 图确立了技术的突破。
1973年春夏,瑟夫和卡恩都在推敲细节。 瑟夫经常拜访弗吉尼亚阿灵顿的“达帕”办公室(DARPA的前身 就是ARPA)。与卡恩经常连续几个小时地讨论。有一次马拉松谈 话中,他俩整整熬了一夜,轮流在粉笔板上涂涂写写。两人准备 合作一篇论文,又是通宵不眠。
同年9月,两人把新规范的观点和论文 一起提交给国际网络工作小组,经过大家讨论,使其更加成熟。 两人在论文修改中都固执已见,争得面红耳赤:“我们常常是一 个人在打字时,另一个人才得以休息一下扭累的脖颈,却又不 得不一起构思,真有点像两只手绑在一支笔上。”
1973年底,论文大功告成,题目为:“关于 包网络相互通信的协议”。在这篇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中,瑟夫 和卡恩首次提出TCP协议。这就有了电脑网络“联合国宪章”。在 署名问题上,俩人决定让上帝作主,掷了一枚硬币。结果瑟夫受 到了垂青,他赢了。当然,他赢得的不仅仅是一个署名,而且后 来一堆堆接踵而至的荣誉。
1974年5月,论文发表。就像7年前罗伯茨 勾勒出ARPA网初步设想一样,这是一个*性的事件。论文描述 了传输控制协议(TCP),还介绍了网关的概念。有了TCP,跨网交 流才成为现实。如果TCP足够完善,任何人都可以建造起任意规 模和形式的网络,只要网上有能为信息包作解释并选择路经的 网关机器,人们通过它就能与任何一个网络交流。TCP成为开拓 世界的技术,为因特网插上了起飞的翅膀。
成为因特网之父
当然,瑟夫是TCP的真正推动者。他和卡 恩一起构建了TCP,后来瑟夫又不断将其完善,使TCP成为标准, 并走向世界。就这一点来说,瑟夫是真正的“因特网之父”。
1972年,瑟夫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计算通信大 会上,他作了公开演示,使公众第一次看到包交换技术和远距 离计算机交互技术。这一年,他离开UCLA,加入斯坦福大学,担 任该校的计算机和电气工程教授。
1974年论文发表后,瑟夫继续深入研究, 将TCP变成更详细的规范使人们可以为它开发多种软件。1976 年,他离开斯坦福大学,加入ARPA。在1976年至1981的任期内,他 在因特网与网络相关数据包和安全技术的开发中,扮演了至关 重要的角色。他的大部分工作是测试、分析、规划、组织集体讨 论,然后又回到制图板上。
1977年7月是重要的里程碑。在南加州大 学的信息科学研究所(ISI)里,瑟夫和卡恩等十余人举行了一次 有历史意义的试验。当时全美国有三个电脑因特网,第一当然 是阿帕网,另外还有两个,一是无线电信包网,一是卫星信包网。 瑟夫他们的试验就是要通过电脑“联合国宪章”把三者联起来。 一个有数据的信息包首先从旧金山海湾地区,通过点对点的卫 星网络跨过大平洋到达挪威,又经海底电缆到达伦敦,然后通 过卫星信包网,连接阿帕网,传回南加州大学,行程9.4万英里, 这次试验没有丢失一个比特的数据信息,瑟夫和卡恩他们一举 成功!
1978年初,瑟夫在ISI主持召开TCP会议。会 议间歇时,他和波斯德尔、科恩及另一个同事,在走廊交流。“我 们靠着走廊的几个大纸箱站着,一边就在纸箱上画起图表来。” 当继续开会时,他们就向小组提交建议:将传输控制协议中用 于处理信息路经选择的那部分功能分离出来,形成单独的因特 网范围协议,简称IP。1978年,TCP正式变为TCP/IP。
初期,“Internet”意指任何使用TCP/IP协议 的网络,而“Internet”则专指由联邦*资助的,由许多使用TCP/ IP的公用网络互联而成的网络。到80年代中期,欧洲、加拿大也 开始与美国*主持的网络互联。于是“因特网”(Internet)开始意指 这个松散广大的世界性TCP/IP因特网络。
1982年初,瑟夫遇到一位MCI公司的经理, 此人负责MCI的信息开发工作。“他想建立一个数字式邮政服务, 我立即被这个想法吸引住了”。因此他宣布离开DARPA,加盟MCI, 去担任MCI数字信息服务的副总裁。他的离去引起了极大的震 动和反响,一位同事甚至为此而哭了。“文特是我们无形中的头 儿,我们需要他。”另一位同事说。
手中握着一枚火箭
瑟夫在极为关键时刻离开的ARPA网准 备正式转换成TCP/IP系统,据传国家标准署考虑为网络互联建 立一套新标准,取代TCP/IP,这就是OSI参考模型。OSI是国际标 准化组织(ISO)开发,是由地位巩固的官僚们,居高临下甚至是 蔑视一切的情况下发布的。他们认为TCP/IP和因特网只是一种 学术玩具,但瑟夫等人坚持反对OSI,因为它划分过细,十分复杂, 而且仅仅是个设计,从未试验过。“OSI的一切都是非常抽象的, 学究气十足。他们所用的语言浮夸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简直读 不下去。”
而TCP/IP是实践的结晶,也是合作研究 的产物,不是像OSI那样在一大堆委员会里产生出来的“大骆驼”。 OSI经常举办国际会议,对瑟夫等人来说,真是一番痛苦的经历。 “我在会上不停地写反对意见。”
因特网的魅力在于交流规范的简单方 便,而瑟夫的魔力在于:他美言善诱,软硬兼施,最终让用户采 用这种规范。
1983年,瑟夫曾劝说让IBM、DEC、HP支持 TCP/IP,但都遭拒绝,而采用了OSI。他们认为TCP/IP只是一项 研究试验。不过最关键的是,国防部选择了TCP/IP。
1983年1月1日,ARPA网正式转换成TCP/ IP系统。这次转换具有里程碑意义,恐怕是此后几年中因特网 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事。有了TCP/IP,网络可伸展到任何地方,数 据不费吹灰之力就从一个网络送到另一个网络。
1988年,也就是5年后,ISO终于制定出开 放系统网络互联标准。连美国官方也将OSI作为官方标准。欧洲 更是趋之若鹜。看来,OSI要想压倒TCP/IP,但是借助Unix的威力, TCP/IP已无所不在。凭着它无声而凶猛的冲击,TCP/IP击退了 ISO的强攻。“标准只能被发现,而不能被颁布”,这就是因特网 的新规则。
1989年,瑟夫向Interop展览会场走去,他第 一次感受到因特网被科学界和研究界以外的世界所欢迎。“我 们注视着这一切,感到我们手中握着一枚火箭。”
ARPA网不再是中心,因特网已变成了网 状结构,辐射全球。一场*一触即发,瑟夫幸运地站在了这场 *的中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7 03:02
答案我不知道,但是我想问一句你问这个是干什么用的?知识问答??楼上的我怎么感觉你是答非所问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7 03:03
1998年10月5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影响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50位精英。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的中国互联网(ChinaNet)骨干网的重要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名列第28位。
刘韵洁,1943年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邮电部数据通信研究所所长、邮电部电信总局副*兼数据通信局*、邮电部邮政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联通总工程师、副总裁。现任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教授级高工。
他曾多次主持数据通信领域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攻关,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主持设计、建设并运营了国家公用数据网、计算机互联网、高速宽带网,为我国信息化发展打下重要基础。主持设计、建设并运营了中国联通“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解决了IP网络不可控、不可管和QoS无法保证的问题;解决了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同时提供多种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和视频业务等技术问题,为三网融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一次成功的大规模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他曾获得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于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面对这些荣誉的时候,刘韵洁平静地说:“给我工作,就是给我一个舞台。我只是在这个舞台上做我应该做的事。”
“机遇就是把握现在”
刘韵洁于1963年考入北大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由于历史原因,他虽然在北大度过了七年,可真正读书的时间只有两年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河北沧州一个农具厂当车工。对于来自农村、没有任何背景的刘韵洁来说,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可能要靠机遇了。而刘韵洁说,机遇就是把握现在,只有把眼前的工作做好才能为将来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农具厂工作时,上级交给县里一个研制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任务。在征求他能不能承担这项任务时,他勇敢地抓住了这一机遇。那时的工作条件对于研究这种项目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但是,在他看来“只要努力,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这样,刘韵洁组织起几个同学,认真钻研相关技术、精心设计每一道工序,团结合作,终于研制成了功率大于100W、截止频率大于50MHz的晶体管。成果问世后,整个河北轰动了,纷纷加以报道,因为当时(70年代初)这一技术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
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为他日后的工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机遇。1980年,国内引进了计算机联机系统,只有个别科研单位的少数研究人员才能接触到这一系统,可谓凤毛麟角。这时候的刘韵洁就意识到这些不同的联机系统将有联网的需要。他不顾别人“很难成功”的劝告,以顽强的精神研究试验,构建了国外引进计算机与国产计算机异种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异种计算机的联机。他还在PC诞生不久便首先推出在PC上加载通信软件的做法,首次实现PC的远程上网功能。两年之后IDG才作出预测——PC机通过增加通信软件实现远程上网功能有着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截止到1992年,他主持完成了数据通信方面一系列重大课题的科研攻关,研究制订各种数据通信网络的*标准,成为世界上一位知名的通信专家。刘韵洁敏锐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为中国的网络发展抓住了先机。
超前意识与创新精神
当因特网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当因特网即使是在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里都还是一种奢侈的高级享受,当因特网还没有被大家真正重视的时候,刘韵洁又一次以敏锐的眼光看到,电信部门必须积极参与到因特网的发展建设中,否则将影响整个国家信息化的进程。
出于这种思考,1994年上半年,数据局刚成立不久,刘韵洁便开始着手筹建因特网的工作。当年9月,中国电信与美国SPRINT公司签订了两国因特网互通协议。从此我国公用因特网服务正式启动。
1995年刘韵洁凭着自己对技术的敏锐洞察力和对数据业务发展的预见性,提出了建设中国公用宽带网络的建议。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宽带网络就覆盖到全国各地。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当时及时建起的宽带网作为骨干网,就很难适应未来用户的快速增长。宽带网的建成标志着我国信息网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刘韵洁看来,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一日千里,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把握时机和市场是他和同事们面临的最大挑战,这就需要超前意识与创新精神。虽然决策有时意味着风险,但这正是对胆量与学识、才智与胸襟的考验。
�决策有时意味着风险,但这正是对胆量与学识、才智与胸襟的考验。
ChinaNET骨干网启动互联网浪潮
1995年是中国大兴土木建设网络的一年。这一年过后,我国基本形成了数据网络的雏形。
1995年5月,中国电信开始筹建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1995年7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第一条连接美国的128kbps国际专线开通。1995年8月,金桥工程初步建成,在24省市开通联网(卫星网),并与国际网络实现互联。1995年12月,中科院百所联网工程完成。1995年12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建设完成,该工程由中国自行设计、建设。
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6月20日,ChinaNet正式投入运营,以公共商用网的形式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结束了国内的网络应用仅限于科研领域的局面。
之后发生的,就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互联网大潮开始扑面而来,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从基础建设、系统集成到网络应用软件,我们是中国Internet建筑师。”
——1995年11月,亚信承建中国电信ChinaNet骨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