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17:1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5 15:50
1、思想*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思想*教育过程是一个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概略地加以分析,我们认为,思想*教育过程的矛盾是由基本矛盾及其制约下的诸多具体矛盾所构成的。
思想*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可以具体表述为: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为什么说它是基本矛盾呢?
首先,这个矛盾是思想*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教育呢?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实际的思想品德表现总是同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有距离,不那么协调。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逐步缩小这一距离,使两者协调起来。没有这一矛盾,思想*教育就不需要存在了。
其次,这个矛盾贯穿于思想*教育过程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这个矛盾是思想*教育过程的起点。进行思想*教育,首先要分析这个矛盾,弄清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哪些方面不符合社会要求,不符合的程度,然后才能确定内容,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与社会品德要求由不适应到基本适应,这可以看作是一次教育过程的完结。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人的思想也会产生一些新特点,两者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这时思想*教育又开始新的过程,发展到新阶段。正是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着思想*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这个矛盾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教育过程的其他具体矛盾。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矛盾,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介体的矛盾、教育介体与受教育者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可以看作是上述特殊矛盾的具体表现,它们的解决都服务于基本矛盾的解决,都是为了使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意识和实践行为。
思想*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通过一系列具体矛盾表现出来。这些具体矛盾主要有:
1、教育者与思想*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不一致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规范要求一般是通过教育者传达给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对社会要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于思想*教育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多数情况下,教育者对社会要求是能正确理解、把握和践行的,因而与社会要求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与社会要求不一致,产生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者由于自身经验、认识能力与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觉悟水平等因素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社会要求,或者片面理解甚至曲解社会要求。第二,教育者内心并不认同教育要求,仅仅是出于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式地开展教育活动。
解决这一矛盾,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觉悟,使他们更好地认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要求;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不断更新观念,使他们能正确把握社会要求。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思想*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对矛盾。两者之间的不协调、摩擦乃至冲突都是这类矛盾的表现形式。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格因素引发的矛盾,如教育者不能以身作则,受教育者屡教不改,其中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两者之间的矛盾。第二,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矛盾。这里所说的人际关系的处理,不仅包括教育者自己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处理,也包括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处理等。无论哪种关系处理不当都可能引起矛盾。此外,两者行为方式的不同,个性的差异,都可能引起两者之间的矛盾,对思想*教育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这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育者一方。如果教育者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或者,他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不是采取公正的立场,而是以自己为中心,或亲疏有别,那他就势必会与受教育者发生矛盾乃至冲突。因此,解决这一类矛盾,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教育者的人格修养,改善工作方法。
3、思想*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
这是思想*教育基本矛盾的直接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思想及行为很难完全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总会有一定的距离,这就是矛盾。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他们的思想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总是基本一致又不完全一致,这就决定了这类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是长期存在的。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之间的不一致。思想*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个性的正当发展。然而很多时候尤其是在过去,思想*教育的要求却往往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强调整齐划一,这就势必引起个人正当的发展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
当然,个人的过份需求也可能导致个人与教育要求的冲突。因此,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帮助人们改变过份需求状态,培养人们合理的需求,使之与思想*教育的要求相一致。
第二,社会要求与个人经验之间的矛盾。个人的经验对社会要求的内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社会要求一致或比较一致,个人就较易接受社会要求;如果不一致,个人就可能排斥社会要求,固守个人经验。这就会产生两者之间的冲突,使个人在选择上发生困惑。这是一种认识矛盾。思想*教育要引导人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经验虽然是可贵的,但由于个人的认识离不开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他遇到的具体事物,因而这种经验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种局限性和片面性会有意无意地妨碍人们接受社会要求的品德规范。因此,应帮助人们正确对待个人经验,既不固执个人经验,也不排斥经验,而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吸取思想*教育中的精神养料,并不断丰富个人经验中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第三,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完成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不一致。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无论是总体要求还是具体要求,往往都有偏高的倾向。
高要求是对的,但要求高到受教育者实际不可能达到的高度,就不仅没意义,而且会产生受教育者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因此,思想*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具体要求一定要适度,即要高于受教育者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经过一定的努力又确实能达到。
4、思想*教育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要求所导致的教育影响和环境影响同时作用于受教育者。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里,这两种影响往往是一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影响在很多时候又表现为不一致,有矛盾。如果环境影响和教育影响一致或比较一致,教育影响就会受到强化,其有效性就会得到提高;反之,教育者所传授的社会客观要求的份量就会减轻,就会造成受教育者在选择社会行为规范时的矛盾和困惑,使之采取“随大流”的策略而置社会要求于不顾。这后一种现象即思想*教育的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在现实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是大量存在的,也是较为突出的。
解决这类矛盾,即需要思想*教育自身作出努力,又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社会来讲,应加大反*力度,确实扭转大气侯,使各种社会组织和大多数人都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范围内行动,在全社会造成按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办事光荣,受人尊敬和赞扬,违*规范办事可耻,被人鄙视、遭人谴责的气氛。从思想*教育自身来讲,既要进行公认的社会规范的教育,又要敢于揭露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现象,使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便作出正确的行为抉择。
5、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这些要求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必须借助一定的活动方式和互动手段。没有这些“中介”因素,教育活动就无法进行。在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创造各种方式,以满足受教育者发展需求的过程。因此,只有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现实的思想*教育活动中,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受教育者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经常存在的。解决这一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改进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内在需求。而方式方法的改进主要是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思想*教育的内容所决定的,不存在千古不变到处适用的方式方法。正确的恰当的方式方法总是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的,旧的方式方法过时了,就应该用新的取而代之。只有不断地以恰当的方式方法作用于教育对象,才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有效性,促进人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二、思想*教育过程的规律?
思想*教育过程的规律是思想*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它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体系。
1、思想*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思想*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思想*教育的主要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关于这一规律,目前在思想*教育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表述,本书试作如下表述: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要求以及品德状况,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去影响受教育者,不断解决其思想品德水平与社会品德规范要求之间的矛盾,使其思想品德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并不断提高到新水平。
这一规律可以简述为: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又要超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现状,体现社会思想品德要求。我们可将其称为“适应超越规律”。由于这一规律反映了思想*教育主要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思想*教育过程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因而是思想*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适应超越规律是适应与超越的辩证统一。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显然要受到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状况的制约,因而教育内容、方法等应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相适应,只有这样,教育影响才能真正作用于受教育者,促进其思想品德逐渐升华。反之,思想*教育就有可能脱离实际,起不到它应起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思想*教育又具有提高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平的职能,因而教育要求又应有一定的超越性,应指明受教育者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教育活动才能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长远发展的需要,推动其思想品德朝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由此可见,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思想*教育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地不断发展。
2、思想*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思想*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思想*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具体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由于思想*教育过程中存在许多具体矛盾,因此也就存在着许多具体规律。
本书各章所论述的问题,都是某一层次,某一侧面的规律性的问题,尤其是思想*教育原则更是思想*教育规律的集中表现。这里仅就几个具有全局意义的具体规律作一些阐述。
(1)双向互动规律。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思想*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一方面,教育者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的表达者,是思想*教育过程的组织者,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激发者,因而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而是发挥着主体作用。受教育者是能动地践行思想品德规范并影响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实现,离不开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教育者所传导的教育要求就不可能为受教育者所真正认识和接受,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体现,也离不开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没有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没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 思想品德的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就无所谓思想*教育过程。可见,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内化外化规律。即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规律。从思想*教育发展的阶段来看,思想*教育过程实际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实现内化和外化,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内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的过程。外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内化和外化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两者相互联系。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也就没有外化;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两者又相互渗透。内化中有外化,认识离不开实践,受教育者新的思想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和品德意志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也就是受教育者践行新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过程;外化中也有内化,行为实 践受认识、情感的指导和支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是其思想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综合作用的结果。
(3)协*制规律。即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思想*教育过程是一个立体的,开放的过程,这是由它的社会性决定的。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受到教育主体的各种自觉影响,而且同时受到教育环境的各种自发影响。因此,思想*教育过程是协调各种自觉影响和自发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
一方面,思想*教育过程是一个立体的过程,是各种自觉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党、团组织、学校、家庭等多种教育主体。各种不同的教育主体都会自觉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由于各种教育主体在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对受教育者施加的自觉影响也会出现差异,有时甚至会出现对立和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对思想*教育不同主体的教育影响进行自觉地协调,以使他们向同一方向发展,形成正合力。
另一方面,思想*教育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是各种自发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思想*教育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同社会环境不断地发生着相互作用。各种不同的教育环体都会自发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各自的影响,这种自发影响有的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有的则起着消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抑制和消除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利用并强化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影响,使之与思想*教育主体的自觉影响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