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文言文 解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17:39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5 16:04

前五句都是《塞翁失马》里的。
1,邻居都去安慰。
2,居住在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之中,有个精通术数的老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外民族地区去了。
3,他说:“这怎么就不会变为好事呢?”
4,他说:“这怎么就不会变为灾祸呢?”
5,惟独他的儿子因为跛腿而免于出征的缘故,父子一起保全了性命。
6,学习的时候要常常的复习,是件很快乐的事
7,温习旧的学过的知识,常常能够得到新的知识与体会
9,学习而不思考,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化作自己的认识,学得再多,也是一片混沌,懵懂茫然,思而不学,就不能吸收前人的知识,也就没有了思的基础,必然流于肤浅,最终无所成就。
10,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5 16:04

文言文解释

官渡区教育局教研室 麻丽丽供稿

之 其 而 则 或 乃 既 即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bzgzyw2_004bz/>》)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例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例如: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蛟或浮或没。(《周处》)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1.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例如: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左传》文公元年)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例如: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1.用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2.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例如:

(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采草药》)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

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二)

以 于 虽 然 若 为 惟 因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

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成然之。(《促织》)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惟(唯、维)

1.用作副词。

(一)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例如:

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

(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肴之战》)

2.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如: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三)

盖 所 者 安 何 故 且 莫



1.用作副词。

“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与妻书》)

2.用作连词。

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雁荡山》)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1.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2. 用作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沛*在?(《鸿门宴》)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5 16:05

1.别人都来安慰他
2.在靠近边塞的人之中,有一个擅长术数的人,他的马无故逃跑,进入了胡人的领地。
3.那个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好事呢?”
4.那个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坏事呢?”
5.这个人因为腿受伤的缘故(不用去参战),父子二人得以相保。
6.按时去复习学过的知识,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7.温习旧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发现
9.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是思考却不去脚踏实地的学习,就会有害
10.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5 16:05

1.别人都来宽慰他
2.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3.那个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好事呢?”
4.那个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坏事呢?”
5.这个人因为腿受伤的缘故(不用去参战),父子二人得以相保。
6.按时去复习学过的知识,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7.温习旧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发现
9.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是思考却不去脚踏实地的学习,就会有害
10.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5 16:06

1.别人都来安慰他
2.在靠近边塞的人之中,有一个擅长算命的人,他的吗没有原因的逃跑,进入了胡人的领地。
3.那个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好事呢?”
4.那个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坏事呢?”
5.这个人因为腿受伤的缘故(不用去参战),父子二人得以相保。
6.按时去复习学过的知识,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7.温习旧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发现
9.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是一味的空想而不去脚踏实地的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0.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给我三篇简单完整的文言文,并解释!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买椟还珠》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

短文言文加解释8篇

短小文言文加解释8篇 展开 2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成瘾食物?至善教育陈老师 2012-09-03 · TA获得超过427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21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110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洛阳处天下之中,挟肴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

文言文及意思要少

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所以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7. 求10篇 字数较少的 文言文 原文 翻译 字的解释 是不是要这样的内容,网上有啊.只是要自己整理一下. 片段文言文翻译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

不超过20字的文言文及解释(解释10字左右)求

【译文】颜回、子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希望有车马乘坐,穿又轻又暖的皮袍,而且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使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使年老的人过得安逸,...

文言文释义

5. 文言文解释 1.解释《济阴之贾人》 【原文】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

高中文言文解释

译文:这是我(发起的)这场战争不幸运(的地方)。2大王亦幸赦臣(侥幸,幸而,幸亏)译文:大王就算侥幸赦免臣下。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译文:现在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但是你却宠爱赵王。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来)译文:(做出)美好的姿态地站(在那里)远远地看着皇上...

文言文经典语句及解释

1. 文言文名句 解释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解释: 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

不少于100字文言文和解释

1. 文言文100字,要翻译与原文 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弃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 『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

求一篇文言文的解释

【原文】天后时,尝赐太平公主细器宝物两食盒,所值黄金百镒。公主纳之藏中,岁馀尽为盗所得。公主言之天后,大怒,召洛州长史,谓曰:“三日不得盗,罪死。”长史惧,谓二县主盗官曰:“两日不得贼,死。”尉谓吏卒游徼曰:“一日必擒之,擒不得,先死。”史座游徼惧,计无所出,衢中遇...

古文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

文言文重要的字词注释 语文文言文解词 40篇精美的文言文 文言文常见注释 中文→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意思解释大全 高级文言文字词解释 文言文解释词语 寄托的文言文意思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每天清晨看不到答案是什么梗? 东方特快列车现况 匈牙利利用老旧火车开发旅游 东方特快列车起源 武汉的规划为什么这么差 武汉新二环为什么取消 零位和锁制角的关系是什么 ...一半黑一般白,白的那一半上有黑色条纹。请问这是什么虫子... 被褥中发现尾部黑白条蠕动虫子是什么 智能云遥控 在NTFS的文件系统下,怎么用ghost做系统备份?? 怎么备份文件系统啊,大家不要回答GHOST怎么用,我就想知道,怎么起用GHOST!!! 人模狗样开什么生肖? 电脑的智能备份文件系统有哪些? 样系数打一生肖 每当修改一个文件系统就自动备份,弄的很麻烦,每天还还的删除备份文件,怎么消除备份? 家里正在装修,该选择什么价位的腻子粉呢?有什么好建议? 家装用什么腻子粉好?美巢800腻子粉怎样? 装修所使用的腻子粉,究竟该选择什么价位的? 广州南到重庆西高铁经过哪些站? 广州坐火车到重庆要多长时间 有高铁吗 广州到重庆高铁全程多少公里 广州到重庆有高铁 广州到重庆有高铁吗 广州南到重庆西高铁经过哪些站 广州到重庆高铁在哪里上? 广州到重庆的高铁要走几个钟? 广州到重庆什么时候通动车或者高铁 广州到重庆高铁要多少小时? 广州至重庆高铁的 运行时间是多久? 已装了win7系统再装linux时原来的文件会自动备份吗 高中文言文!~ 如何判断文言文中的虚词 兔与什么样的生肖配? 语文文言文虚词 房贷还款方式能改吗?银行信贷员说了五个字 贷款买房的,是不是要改还贷模式? 在线等一道语文题 古诗鉴赏 想用win7笔记本电脑建立无线网络,按照那个“13步教你如何用笔记本做wifi热点”操作的 肉怎么炒能去掉腥臭味? 文言实词,急需!!!~~~ 为什么我的笔记本总是死机,花屏,并且自动重启 什么的痕迹怎么填? 什么的痕迹填空 什么是什么的痕迹造句 用三组四字成语形容痕迹什么样的痕迹 朱自清的《匆匆》中‘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痕迹是指?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痕迹”是指( ) 笔记本玩游戏花屏死机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痕迹”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