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看待计划经济体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20: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0 16:44
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高度集中的经济**是原苏联形成的模式。1936年召开的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新*规定,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它的*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新*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形成。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苏联模式的影响;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三是同旧制度决裂的思想反映;四是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因此,我国也学习了苏联的模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社会主义改造拉开了帷幕。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提前顺利完成,至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我国最终确立。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这种*一直统领着中国全部经济社会生活,并且一直未被突破过。可见,建国初期计划经济*的确立对我国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建国初期计划经济*的确立具有历史必然性。理论上,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实践上,是对苏联的学习与仿效。客观上,是由于建国初期中国国内一穷二白的国情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主观上,是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选择。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计划经济*成为建国初期的必然选择。
计划经济*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中,按照公有程度不同,城市工业经济所有制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则主要以土地国家所有和农村集体所有制为主,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指令性的农产品统购计划和相应的生产计划,并不具有完整的集体产权。农村土地在国家所有的基础上,由集体管理,农民对土地仅有使用权。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1956年我国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曾经高达90%以上。
(2)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计划经济*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国家或**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主体,而企业由于只执行既定的生产计划成为*的附属物。国家主要通过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计划实施对经济运行的*和管理。通过组建专门的经济计划部门制定发展计划,并对企业通过指标、计划参数、实际评价等实行全面的控制。
(3)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国家不仅要负责宏观方面的资源配置,甚至对微观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和支出都做出计划,以实现资源在微观主体间的配置。导致在国家和*之外并不存在实际的微观经济主体。
(4)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在*计划经济*下,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被压低到最小的范围。在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都充斥着*的计划和指令。资源流向的指令刚性导致配置效率的下降,使得大量的资源都被按照*意愿配置,资源的利用结构极不合理。
(5)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在于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交易,而计划*下的交易活动则被行政指令所替代,交易对象被消除了商品本性。
(6)分配方式上采取按劳分配。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应当以按劳分配为主。这种分配方式的核心在于,根据单个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决定其分配数额,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却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民之间进行分配。多数按劳分配实际都是一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这导致苦乐不均,劳动者积极性下降,搭便车行为普遍化。
(7)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由于计划经济*出于战略考虑采取赶超型发展战略,对城市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投入较大,但由于多数前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积累不足,经济总量较小,并且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家,因此都采取“ 抽农补工”的做法,试图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违背结构均衡的发展战略,导致计划经济下的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投资和资源配置等优先保证城市和重工业发展,造成城市对农村的挤压,以及工业对农业的抑止。
(8)对外封闭型经济。社会主义政权的诞生由于处在世界无产阶级*的高涨阶段,两大社会制度的冲突从计划经济*产生之前就明显存在。尽管新政权都表示希望与包括西方在内的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并提出过“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 ”的指导方针,但由于国际冷战格局的形成,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本质上都是封闭型的。
应该说,计划经济*促进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短期内高速发展;使我国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发展到后来,越来越僵化,以致被推向极端,阻碍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经济*存在一些弊端:
1、 片面强调计划和集中管理;
2、*运行逐渐呈现低效率、高成本;
3、促成无限*;
4、阻碍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
5、忽视社会成员个体合理的利益需求与价值意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进一步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等经济*的改革方案,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的观念,并最终根据*关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论断,在党的十四大上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从那时至今14年的实践表明,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全符合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崭新的创造性发展。从1979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改革在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兴起和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三个方面取得了成绩。正是这些冲击的结果,导致了计划经济*逐步失去阵地,最终不得不趋于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