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不听父母的劝,做一些危险的事情,还说父母多管自己的事,管的太宽了,同时说一下伤人的话,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老叫我们好好学习。
要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消除误会:
1、不轻易责备孩子当下的情绪。
孩子是因为紧张、害怕而哭泣,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可以接纳低落情绪的存在,再去询问和了解具体情况。
2、专注聆听孩子的表达。
先放下自己的焦躁情绪,积极地关注对方,等孩子情绪平静了,平和地等他讲完心中的恐惧、担忧。
3、给予积极的情感反馈。
对孩子的心理,表示感同身受和理解,让孩子从这个过程中,看到自己是被认同的,这时候再启发他,看看用什么方式,来调整现状。
4、给予理性的建议和积极行动。
假如溜冰场的妈妈给予女儿关注后,重新开启探索之旅,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女儿也许就可以逐步适应冰场,通过有效训练,克服内心障碍,体验运动乐趣,而不是留下心理阴影了。
对于妈妈来说,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也放下自己内心苛责的一道枷锁;
没有人在意你“丢面子”,孩子也比“面子”重要太多倍;
成年人放下内在的恐惧,才能清空自己的思绪,去接住一个孩子的渴望;
对于孩子来说,这世界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在哭泣中寻求关怀,最爱的妈妈回应“你真丢人”;
这世界上最近的距离,是即使隔着千山万水,我也能在妈妈的眼中,感受到积极关注和无条件的爱。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理论,可以运用在家庭关系或情感支持中,即给对方营造“抱持性的环境”,去及时呼应,给予温暖的信号。
当一个人处于情感受挫需要帮助时,如果能得到环境情感的支持、理解,可以暂时去发泄情绪,感受宽容和关怀,通过积极地心理调整,就会从不良情绪中积极地中走出来,而且心灵会因为环境的照顾而获得成长,这种环境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抱持性环境”。
积极回应孩子,让他感受到是受欢迎的、被尊重的人,内化成自我价值感;
而父母习惯性地否定,会影响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我们会在和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关于自己是谁,我表现的好不好等等这些信息反馈。
每个孩子在幼年,都很容易像海绵一样,不加区别地去吸收这些反馈消息,形成一些自我认知。
如果爸爸妈妈经常为了“脸面”责备孩子“你真丢人”,比如哭泣了,考试考的不好……
孩子的行为,总是被家长贴上“没面子”“丢脸“ 的标签,孩子也容易对自我产生怀疑和否定,认为我是不是不够好,没有成为理想的孩子,自尊心变低。
或者,爸爸妈妈经常选择看不到孩子的感受,去否认和忽视他的感受。
孩子在寻求精神支持时候,总是换回冰冷的面孔,一味要求按照标准去做,孩子的情感就被抑制住了,很难找到释放的合适渠道,也不再觉察自己感受,觉得没人能理解自己,甚至自我怀疑,是否我不值得别人花时间来了解?
长期的苛责或则忽视,让孩子很难在环境中,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知,和培养良好的自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