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属于违法行为。
家庭暴力,即家庭成员间所犯的肉体、性、精神、经济控制等4种侵害行为,主要有以下5种具体类型。
(一)殴打、捆绑、冻饿、致残等身体伤害行为;
(二)拘留、限制对外交往等限制个人自由的行为;
(三)跟踪、骚扰、经常辱骂、恐吓、威胁人身安全、侮辱、诽谤、传播隐私、以及漠视、孤立等精神上的侵犯行为;
(四)强迫性交等性侵犯行为;
(五)实行非正常的经济控制和剥夺财产等侵害行为。强制报告的主体和范围,包括“因年老、残疾、重病或被强迫、恐吓等原因不能报告的人”,对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局、福利机构、工作人员、如果发现上述人员在工作中遭受或怀疑遭受家庭暴力,应立即报告公安机关,并提供保护和帮助。例如把家庭暴力性纠纷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内容,以及提前发现家庭暴力等;通过实施“强制报告制度”,强化对未成年人,对妇女、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特别保护;规定医疗机构对诊疗记录、保存有关资料,做好事后取证的准备;规范公安家暴警情处理工作,强化公安机关侦查取证的职责等。为了加强对受害者的保护,条例从临时避难、社会救助、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方面,通过公安、民政、司法部门及有关法院,检察机关、妇联、救助局、福利机构等部门协作,为受害者提供临时食宿、法律服务、心理辅导、困难帮扶、私人援助,如隐私保护违犯人身保护令时,法规规定了法律责任,例如,“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训诫,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父母家暴未成年孩子犯法吗?
1、父母家暴未成年子女犯法。法律规定父母或者其他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规定职责和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
2、法律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以及赌博、吸毒、卖淫等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明确规定,实施家暴行为的,公安机关可以对施暴者进行治安处罚,若致人轻伤,家暴行为就构成故意伤害罪,若是在精神上进行家暴,严重侮辱受害人人格的,涉嫌侮辱罪。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