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对于不报或谎报安全事故罪既遂,如何进行处罚?
2023-11-10 11:57:50 责编:小OO
文档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的处罚: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谎报安全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严重者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故意、主体为报告职责人员、客体为安全事故监管制度,行为表现为不报或谎报事故情况且贻误抢救。情节严重的包括导致事故后果扩大或妨碍抢救等,情节特别严重的包括导致更大事故后果或采用暴力阻止报告等。

法律分析

一、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既遂的处罚是怎样的

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的构成要件有以下这些:

(1)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2)主体要件:主体为对安全事故负报告职责的人员。

(3)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安全事故监管制度。

(4)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行为。

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导致事故后果扩大,增加死亡一人以上,或者增加重伤三人以上,或者增加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实施下列行为之一,致使不能及时有效开展事故抢救的:

1.决定不报、迟报、谎报事故情况或者指使、串通有关人员不报、迟报、谎报事故情况的;

2.在事故抢救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

3.伪造、破坏事故现场,或者转移、藏匿、毁灭遇难人员尸体,或者转移、藏匿受伤人员的;

4.毁灭、伪造、隐匿与事故有关的图纸、记录、计算机数据等资料以及其他证据的;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一)导致事故后果扩大,增加死亡三人以上,或者增加重伤十人以上,或者增加直接经济损失五百万元以上的;

(二)采用暴力、胁迫、命令等方式阻止他人报告事故情况,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

(三)其他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

结语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的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构成要件包括主观要件为故意,主体为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客体为安全事故监管制度,客观方面表现为不报或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标准包括导致事故后果扩大、增加死亡或重伤人数以及增加直接经济损失等;情节特别严重的标准则更高,包括导致更多死亡或重伤人数、采用暴力、胁迫等方式阻止他人报告事故情况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