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刑事拘留37天是否可以延长?
2023-10-19 08:01:19 责编:小OO
文档

本文讲述了刑事拘留和批捕的相关规定。刑事拘留最长37天,批捕期最长7天,总共是44天。如果检察院批准逮捕,则最长关押时间为37天。如果证据不足释放,则有可能撤案或变更为监视居住或取保候审。进入看守所并不代表已经被批捕,只有签收了逮捕证才表示已经被批捕。被刑事拘留到被逮捕的最长法律时效为三十七天,若37天没签收逮捕证,表明会被释放。

法律分析

不可以。刑事拘留最长30天,另有7天的批捕期,因此总共是37天。根据法律规定,刑事拘留最长37天后不可以再延长。如果检察院作出了批准逮捕的决定,刑事拘留措施就会变更为逮捕措施,犯罪嫌疑人将被羁押在看守所中,直到审判结束。反之,将会释放,或者变更为监视居住或取保候审。

一、关了37天证据不足是不是可以取保候审

目前如因证据不足释放,有可能撤案,也有可能公安机关继续侦查后获取新的证据予以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法律规定监视居住的最长期限是6个月;刑事拘留的最长期限是37天;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需要继续侦查的,依法变更为取保候审。

二、进了看守所就是已经被批准逮捕了吗

不是到了看守所就是被批捕。进看守所意味着已经被采取强制措施了。看守所是暂时限制人身自由的地方,一般是刑事拘留,逮捕后关押在看守所。只有签收了逮捕证才表示已经被批捕,被刑事拘留到被逮捕的最长法律时效为三十七天,若37天没签收逮捕证,表明会被释放。只有签收了逮捕证才表示已经被批捕,被刑事拘留到被逮捕的最长法律时效为三十七天,若37天没签收逮捕证,表明会被释放。

拓展延伸

诈骗罪拘留多少天判刑

刑事拘留一般不得超过14天,特殊情况拘留延长至30天、审查批捕不超过7天,最长37天。也就是在37天内必须做出一个变更或者是解除强制措施的一个决定,如果被批捕了,批捕之后侦查期一般是两个月的时间,随后案件会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这个审查起诉的期限一般是一个月。也就是说一个案子没有出现延长侦查审查期限的,大概三个月左右到法院审判。一般案件法院的审判期限是一个半月,特殊情况延长至两个半月。也就是说诈骗罪从拘留到最终一审判决,快的大概五个月左右,如果出现特殊情况时间延长到半年或者一年都是有可能的。

结语

刑事拘留最长37天后,检察院可以批准逮捕。若证据不足,则有可能撤案或变更为监视居住或取保候审。但进了看守所并不代表已经被批捕,只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签收逮捕证才表示已经被批捕,被刑事拘留到被逮捕的最长法律时效为三十七天,若37天没签收逮捕证,表明会被释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