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劳动仲裁所需资料与证据指南
2023-11-01 02:01:54 责编:小OO
文档

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的递交要求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证据和证人等。同时,还需递交身份证复印件、劳动关系相关证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等材料。如有委托代理人,需提交授权委托书或律师事务所公函。

法律分析

(一)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递交《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一式两份,内容包括:

1、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住址、联系电话。

2、用人单位的名称、单位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

3、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4、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5、致送单位名称。

(二)递交《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的同时,向劳动仲裁委员会递交下列材料:

1、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2、劳动关系相关证明;其它证明材料;

3、申请人系用人单位的,交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4、有委托代理人的,提交授权委托书。委托代理人系律师的提交律师事务所公函;代理人系公民的,提交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拓展延伸

劳动仲裁程序中的关键证据收集与运用

在劳动仲裁程序中,关键证据的收集与运用至关重要。首先,劳动者应当准备好与纠纷有关的文件、合同、工资单、通知书等资料,并确保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其次,劳动者可以通过调取监控录像、提供证人证言等方式收集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在运用证据时,劳动者应注意遵守法律程序,确保证据的合法性和可信度。同时,劳动者还应了解仲裁机构对证据的要求和运用方式,以便能够合理地组织和呈现证据。综上所述,劳动者在劳动仲裁程序中,必须重视关键证据的收集与运用,以提高自身的胜诉机会。

结语

在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中,准备充分的申请材料和关键证据至关重要。劳动者应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并清晰陈述仲裁请求及其事实和理由。同时,递交申请书的同时还需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劳动关系相关证明、营业执照复印件等必要材料。在证据收集方面,劳动者应确保文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采取合法手段收集监控录像、证人证言等证据。在运用证据时,需遵守法律程序,并了解仲裁机构对证据的要求和运用方式。劳动者应重视关键证据的收集与运用,以提高自身胜诉机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二十一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第二十七条第一款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