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冬季养生应养阴还是养阳
2024-02-19 03:26:03 责编:小OO
文档

1.冬天要以补阴为主。因为中医方面讲冬季主收藏,以阴虚为主,需要重点补阴调理。冬季环境温度比较低,气候比较干燥,阳气相对较重,按照中医五行的对应属性关系划分,冬季以收藏为主,养生重点在于收敛,按照阳主外,阴主里的原则,冬季最宜滋阴补阴。建议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的补阴,避免盲目用药。通常冬季补阴的措施包括食补,进食具有补阴功效的食物;运动锻炼以有氧运动为主,避开早晚气温低的时间段;还要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秋冬如何养阴,如何养阳?

冬季养生对我们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养阴是指秋冬季节一定要注意养护自己的阴经、气血等人体重要的物质和器官,具体如下:

1、日常生活中,在起居方面冬季养生强调早卧晚起,建议人体早点睡觉,建议一般在10点左右入睡,晚起是指一定要日出而起,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时再出门。部分老年患者喜欢晨练,冬天不主张在天气寒冷的季节很早出门,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出去进行晨练,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的疾病的患者,禁止过早出去晨练,防止血管突然收缩而诱发心脑疾病;

2、饮食上多吃养阴食物,比如补阴血、补气血的食物,肉、核桃补肾,红枣补脾、补血都可以养阴血,但是冬天也不能一味的养阴而伤阳气,部分特别怕冷的患者,这时除养阴之外还要养阳,适当吃狗肉、羊肉,所以冬天要通过饮食调养;

3、情志上要保持情绪稳定,不烦躁、不发脾气,发脾气会阴虚内热伤阴液,所以也要尽量避免;

4、部分慢性病、亚健康人群,冬季通过膏方调养或者调补,是很好的冬天养生方法。

冬季是补阳气还是补阴

每个季节都有对应的养生部位,那么在冬季的时候要补些什么是比较好的?冬季是补阴气还是补阳气的?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冬季补什么的好季节

冬季第一补——补肾

一方面,冬天是进补的季节。中医认为,冬季是一年中最容易纠正身体健康方面的各种“偏差”、不足、增强体质的季节。因此,中医有“夏病冬治”的说法,民间也有“冬补春虎”的说法。另一方面,肾脏与冬季关系密切。从古人天人合一的养生观看,“秋收冬藏”,而肾主水,主收藏。因此,冬季最适合补肾。

冬季是补阳气还是补阴

根据内经上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进入秋冬季节后,阴气生长,阳气则是收敛。因此,在冬季,正是补阴的好季节,如果不分季节,不分阴阳,一味的乱补,除了进补效果差之外,也有可能对身体有害。

冬季吃什么滋补身体

1、花生

花生能入肺经和脾经,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不仅能补脾而且能补肺。花生油中含有的亚油酸,可把胆固醇分解成胆汁酸并且排出体外,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血管。花生中含有大量锌,能促进儿童大脑发育,增强抵抗力和记忆力,同时可激活中老年脑细胞,延缓衰老。

2、板栗

现在天气越来越寒冷,一般胃病和抵抗力差的人群容易出现反酸,脾胃失调或胃部疼痛。板栗能入脾经和胃经。不仅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糖类以及维生素而且淀粉、脂肪和微量元素含量也很高,可达到延年益寿以及健脾养胃、补肾效果。

3、山药

冬季不仅仅滋补脾胃,还要滋补肾脏。山药是冬季上市季节,能归肺经、脾经和肾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都属于阴经范围。山药正好能走阴经,可达到补脾肺肾和益气养阴效果。

4、羊肉

冬季天气寒冷,可选择温性食物,比如羊肉或狗肉可达到驱寒、暖胃效果,同时也能滋补气血,属于冬季进补好食品。冬季可以吃羊肉火锅或喝羊肉汤。

5、白萝卜

白萝卜又被称为小人参,还有大量水分。白萝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淀粉、矿物质以及酶类,可达到生津止渴以及健胃消食效果,而且能宽肠通气和止咳化痰,能缓解因为吃肉太多所引起的上火。

6、鸡肉

鸡肉中含有优质蛋白质,对于抵抗力差、全身无力以及月经不调和体虚的人群,可以坚持喝鸡汤,能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

7、桂圆

桂圆能养心养脾,不仅能补心血而且能调节心血失调所引起的胸口闷痛、气喘及心悸。另外也具有安神效果,缓解失眠多梦、易醒问题。

冬季吃什么肉最营养

1、猪肉

猪瘦肉和猪肥肉的营养价值差别很大。猪肥肉中的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少,若摄入太多的话会引起身体肥胖症以及高血脂。猪瘦肉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血红蛋白,可达到补铁的功效,防止缺铁性贫血。肉里面的血红蛋白容易被身体吸收和利用,补铁效果一流。另外猪肉里面的纤维组织非常的柔软,里面含有丰富的肌间脂肪容易被消化和吸收。所以冬季多吃猪瘦肉可达到滋阴润燥的效果,能辅助治疗便秘、燥咳以及热病伤津等疾病。

2、鱼虾肉

在鱼虾肉类里面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比如钙铁锰铜锌碘硫等都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每周吃2~3次左右即可,不能吃太多,因为受到了海洋污染,里面含有有害物质以及毒素,如果大量吃的话可能会对脾胃带来损伤,从而诱发胃肠道疾病。

3、羊肉

冬季是吃羊肉的最佳季节,可达到补精血和助元阳的效果,辅助治疗肺病、虚寒、气管炎及气喘等。另外羊肉也具有强健身体以及补肾壮阳、抵御寒冷的功能,但是羊肉属于大热食物,并不适合于所有的人群,对于消化不良湿疹、持续性发高烧和阴虚火旺以及咳嗽痰多的人群尽量少吃。

4、鸡肉

去皮的鸡肉里面几乎没有任何脂肪,鸡身体上的脂肪一般存在于鸡皮上。去皮的鸡肉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能缓解全身无力感以及营养不良,同时抵御寒冷,辅助治疗月经不调,贫血,身体虚弱,减轻了疲劳感。

5、牛肉

牛肉里面的蛋白质氨基酸结构和人类几乎相似,能提高抗病毒能力,能促进生长发育,特别适合于大病后调养的人群,可让受到损害的组织得到修复,补充血液。但是牛肉肌肉纤维比较粗糙,不容易被消化,对于消化能力比较弱的老年人和婴幼儿来说尽量少吃。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正确的是什么?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正确的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自然界四季变化的特点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中医的理论,四时养生的基本法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四时饮食调养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春天饮食原则:是减酸宜甘、选用辛温之品。饮食宜清淡可口,忌酸涩和油腻生冷之物,适当多摄入黄、绿色菜蔬。

夏天饮食多具有酸味、辛香之品,少寒凉、节冷饮。选用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夏令进补”要温阳调阴。

秋天的饮食原则:是少辛增酸、防燥护阴。例如,少食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多一点酸味果蔬。适当多食芝麻、核桃、蜂蜜、糯米、乳品等。

冬天的饮食原则:是减咸增苦、保阴潜阳。适当摄入龟、鳖、藕、胡麻、木耳等。冬令进补要以养阴护阳为主。

夏季养生常用食物

1、绿豆

绿豆,又名青小豆,为豆科草本植物菜豆属绿豆的成熟种子,在我国各地都有种植。因其营养丰富,可作绿豆粥、绿豆饭,或作糕,或发芽作菜,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豆类食物,故有“食中佳品,济世之食谷”之美称。在炎炎夏日,绿豆汤更是老百姓最喜欢的消暑饮料。

2、红豆

红豆性平、味甘酸,由于红豆性善下行,通利水道,古人有“多食令人瘦”的说法。红豆具有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补血生乳等多种功效,在治疗肠炎、痢疾、腹泻以及疮痈疖肿上都有良好的效果。

3、小米

小米又称粟米,小米属热性,,最补脾胃,早晨食用好。同时,米属凉性,尤其适合在傍晚食用,可以多吃一些。而面属热性,最补心气,冬种夏收,夏季食用最好。在我国北方许多妇女在生育后,都有用小米加红糖来调养身体的传统。小米熬粥营养丰富,有“代参汤”之美称。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头号周刊# 《黄帝内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在传统养 生理论里,调理好阴阳,使得阴阳平衡,就是 养生 的至高目标。从内经的原文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达到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境界,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做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为何要在春夏“养阳”,而秋冬“养阴”呢?春夏与秋冬有什么不同?最明显的,无非就是气候的巨大差异。春夏气温高,秋冬气温低。而内经对此的描述,则是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名之。

春主生,夏主长,生长属阳,所谓春夏养阳,即 养生 养长。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阳互根)。且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亦当养其内虚之阳。春季养阳,重在养“生”: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故春季 养生 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生”字。夏季养阳,重在养“长”:夏季烈日炎炎,地热蒸腾,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繁荣、成实的季节,夏季 养生 应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顾乎阳气,注重一个“长”字。

“秋冬养阴”之 养生 法: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秋季养阴,重在养“收”:秋天暑热渐消,气候凉爽干燥,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与收获之季,故秋季 养生 ,皆以养“收”为要。冬季养阴,重在养“藏”:冬天气温下降,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此时阳气敛藏,阴液易于内亏,蛰虫尚用冬眠来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更应顺应自然规律,故冬季 养生 应以“藏”为原则,保暖避寒为要法,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