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贷款违约所带来的法律后果
2023-10-01 20:20:17 责编:小OO
文档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或自然人与非金融机构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进行的金钱借贷行为,民事借贷纠纷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不涉及刑事责任,但拒不执行法院判决可能面临刑事处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借贷纠纷应作为借贷案件受理。

法律分析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非金融机构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一方将一定数量的金钱包括国库券等无记名的有价证券转移给另一方,另一方到期返还借款并按约定支付利息的民事行为。民间借贷是民间资本的一种投资渠道,是民间金融的一种形式。民事借贷纠纷,是指因借款人与贷款人达成借贷协议,由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而产生的纠纷。

民事借贷纠纷属于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应受民事法律调整,不产生刑事责任。

民间借贷纠纷属于民事纠纷,不会涉及坐牢的问题,但如果民间借贷经人民法院判决确定的,当事人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一条

公民之间的借贷纠纷,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借贷纠纷以及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纠纷,应作为借贷案件受理。

拓展延伸

贷款违约的法律后果及应对措施

贷款违约是指借款人未按照贷款合同约定的还款方式、时间和金额履行还款义务。贷款违约可能导致一系列法律后果。首先,借款人可能面临违约金的支付,这是根据贷款合同中约定的违约条款而产生的经济责任。其次,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可能受到损害,影响其未来的信用评级和借贷能力。此外,贷款机构有权采取法律手段追讨欠款,例如通过起诉借款人并申请强制执行来追回债务。对于借款人来说,应对贷款违约的最佳措施是及时与贷款机构沟通,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如重新安排还款计划或寻求资金支持。此外,借款人应当遵守贷款合同的约定,确保按时足额还款,以避免贷款违约带来的法律后果。

结语

民间借贷是一种民事行为,指自然人之间或自然人与非金融机构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关系。在民事借贷纠纷中,当事人应依法履行借款和利息支付的约定。民事借贷纠纷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不涉及刑事责任。然而,如果当事人拒不执行法院判决或裁定,且情节严重,可能面临拘役、有期徒刑或罚金等刑事处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一条,民间借贷纠纷应作为借贷案件受理。贷款违约可能导致经济责任、信用损害和法律追讨等后果。借款人应及时与贷款机构沟通,寻求合理解决方案,并按时足额履行还款义务,以避免贷款违约带来的法律后果。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借款人涉嫌犯罪或者生效判决认定其有罪,出借人起诉请求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2003修正):第四章 业务 第三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三章 保证合同 第二节 保证责任 第六百九十二条 保证期间是确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不发生中止、中断和延长。

债权人与保证人可以约定保证期间,但是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与主债务履行期限同时届满的,视为没有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债务履行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期间自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