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秋季养
生方法:1 . 调整饮 食:避免食 用辣椒、花 椒等热性食 物,可适当 食用润肺降 燥的食物如 蜂蜜、杏仁 或雪梨。2 . 注意保 暖:根据天 气增减衣物 ,不可长时 间吹风扇或 空调,以免 引起风寒感 冒。3. 适当运动: 可进行散步 、慢跑等运 动,增强体 质,但不要 进行过于剧 烈的运动, 以免导致肌 肉拉伤。4 . 注意休 息:避免熬 夜,注意休 息,不利于 养生。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春夏秋冬应该如何养生,全套知识。13
春季养生法
春季,是万物生发,推陈出新的季节。此时,冰雹消融,春风送暖,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万事万物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应避免耗伤阳气和阻碍阳气的情况发生。这是春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具体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保暖防寒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由于冷空气的活动,气候多变,温差幅度很大。因此,“春捂”即“春不忙减衣”是顺应阳气生发的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穿着一方面要宽松舒展,另一方面要柔软保暖,体弱年老之人尤其要注意保暖,当心“春寒伤人”,室温最好保持在15℃以上,睡眠时也要盖稍厚一点的被子以不出汗为原则。
二、要晚睡早起 春天气温回升,春风轻拂,使人皮肤腠理逐渐舒展,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负荷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使身体困乏,民间称之为“春困”。克服“春困”的最好方法就是顺从人体的自然变化规律,遵守春季养生原则:要晚睡早起,保证一定的活动时间。清晨起床,松解衣扣,散披头发,放松形体,在庭院中漫步,呼吸新鲜空气,使思想意识、灵气生发不息。
三、要慎避风邪 中医认为,“风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常与风邪相关连。春季养生的关键是要避风。现代医学亦很重视气流(即风)与健康的关系,因为气流的变化可影响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陈代谢和精神状态。适度气流使空气清洁、新鲜,对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气流则有害于人体健康。由于春季多风的作用,加剧了空气与皮肤的热量交换,使体内的热量过多散失,造*的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在春季一定要注意防避风邪。
四、要精神愉快 春季调摄精神,应合于春天大自然万物生发的特点,“使其志生。”即通过调节情态,使体内的阳气得以疏发,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和谐。春应于肝,在志为怒,表现为稍受刺激则易怒,因此在精神修养上要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遇事戒怒。“怒”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因为怒不仅伤肝,而且还可伤心、伤胃、伤脑,从而导致各种疾病,所以怒是所有人最忌讳的一种情绪。
五、要勤于运动 春季是运动锻炼的最佳季节。春光明媚,空气清新,暖风拂面,万物勃发。这种环境有利于人体吐故纳新、行气活血。由于寒冷的冬季,人们多在室内活动,空外活动很少,因而体温调节中枢和内脏器官的功能亦有不同程度下降,肌肉和韧带长时间不活动,更是萎缩不展,收缩无力。进入春季后就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适宜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旅游、练气功、钓鱼等。这些户外活动,可以使你充分享受到空气中游离飘动的负离子,它们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
六、要美容保健 春天,人们不仅应该从健康的角度加以注意,美容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天气渐暖,室外活动增多了。皮肤病专家认为,阳光、空气及环境气候均能引起皮肤的可见性改变。为了避免皮肤老化,春季尽可能不要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户外活动应先涂上防晒油、润肤剂,并注意补充水分。水是美容佳品,春天一定要多喝些水。饮水的方法是:早晨空腹或饭前宜饮水,而睡前不要喝水,以免引起眼皮肿胀,进而发展成眼袋。饮水以矿泉水和鲜果汁为最佳,清淡的茶也是很好的饮品。
七、要防病保健 春季,气候转暖,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容易出现流行*冒、肺炎、流脑、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由于早春时节寒冷,干燥的气候,会直接影响呼吸道粘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一些致病物质会乘虚而入而发病。因此,春季一定要重视防病保健。
夏季养生法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旺盛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于内,气血运行亦相应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因此,在夏季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这就是所谓的“春夏养阳”。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晚睡早起 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也就是说每天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早早起床接受阳光和晨起清新的空气,对机体大有裨益。由于夏季晚睡早起,相对睡眠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实、易醒的特点,更易出现疲劳之感,因此夏日午睡是养生健身的重要方法,既能补偿夜间睡眠的不足,更能顺应人体生理特点的养护需要。午睡时间一般以1小时为宜,并注意睡眠姿势,可平卧或侧卧,并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午睡虽然短暂,但它有利于补足必需的睡眠时间,使机体得到充分休息,使神经机能恢复,体力增强,疲劳消除,增强机体的防护功能,更有效地工作和劳动。
二、要防暑取凉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为了解热消暑,采取适当的防暑降温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若贪凉过度,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或电扇不离身,或彻夜露宿,对身体健康均十分不利。因为夏季暑热外蒸,人体出汗较多,全身表皮血管扩张,突然遭到凉风吹拂,往往会引起血管收缩,排汗立即停止,造成体内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室内外温差不易过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宜少于25℃。
三、要防晒护肤 夏季烈日炎炎,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能使皮肤晒黑,而且还导致白内障、晒伤皮肤,引发皮肤癌。此外,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人体的体温调节失去平衡,使机体大量蓄热,水盐代谢紊乱还易发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时要戴遮阳帽、太阳镜,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的损害。由于夏天炎热的气候,人体容易出汗,应注意选择护肤品,如防晒的膏、霜、蜜脂类,可消除皮肤早衰之虑,花露水、爽身粉、痱子粉、香水等不仅可以保护皮肤,而且可以提神醒脑,还给人以芳香和美感。
四、要情绪欢畅 在精神调养上,中医认为“夏季要放”,也就是说夏季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向外,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要做到“华英成秀”,即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切忌发怒,使体内阳气得以渲泄。故夏季精神调摄,应合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恬静愉快心境,神清气和,胸怀宽阔,使心神保养。
五、要动静结合 夏季人体消耗较大,运动调摄应动静结合,可选择游泳、钓鱼、散步、慢饱等,但是运动量要适度,不可过于疲劳。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运动时应穿宽松、舒适、吸汗又有良好透气性的棉织物为好,便于身体散热。夏日外出旅游,尤其是海滨和山区,即可以消夏避暑,令人心旷神怡,又可达到疗养、锻炼,促进身体的健康。
六、要饮食卫生 夏季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同时夏天人们的食欲减低,消化吸收不良,均可导致机体营养素代谢的紊乱,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症和其它疾病。为此,夏季的饮食,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以保障身体的需求。同时,要多吃一些能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霉、西红柿、黄瓜、绿豆等。但生食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净,防止夏季肠道传染病。鱼、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鲜防腐。饮食用具、炊具如菜板要生熟分开使用,不可混杂,且注意消毒。如有可能可以多吃些大蒜,即可杀菌又能帮助消化,增进食欲,调味解暑。总之宜注重饮食卫生。
七、要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哮喘、风温性关节炎等病,在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这是中医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即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季养生法
秋季万物成熟,果实累累,正是收获的季节。但是气温由热转寒,早晚温差较大。此时,阳气渐收,阳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阴气,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秋冬养阴”,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早睡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阴气由疏泄转向收敛、闭藏。秋天气候转凉,要早些睡觉,以顺应阴精的收藏,又宜早一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舒长。另外适当早起,适当做一些晨练,既可以呼吸一些清新的空气,促进新陈代谢,又有益于肢体功能活动的锻炼,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二、要适当“秋冻” 夏去秋来,秋风拂面,虽凉还不至于寒,人们还能耐受,不妨进行一点锻炼,逐渐增强体质,适应气候的变化。“秋冻”就是说“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避免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秋季应顺应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但是“秋冻”还要根据天气变化来决定,应以自己感觉不过于寒冷为标准。进入深秋时就应注意保暖,若气温骤降,一定要多加衣服。
三、要清静养神 秋季草枯叶落,花木凋零,秋风秋雨易使人感到萧条、凄凉,勾起忧郁的心绪。尤其是老年人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多愁善感。这时候最好多听一听音乐,或静下来读一本好书,或与好朋友聊天,或到户外散步,这些都能排解苦闷的情绪。中医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认为,秋天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注意不断收敛神气,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四、要适当运动 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但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处于“收”的阶段,即阴精阳气都处在收敛内养的状态,故运动养生也要顺应这一原则,也就是说不要做运动量太大的项目,以防汗液流失,阳气伤耗。应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来选择运动项目,如登山、慢跑、散步、做早操、练气功等。随着天气逐渐转冷,运动量可适当增加,在严冬来临之前,体质会有明显提高,大大增强抗寒耐冻的能力。
五、要护肤保健 秋季随着天气的变冷,人的肌肤不能马上适应这种变化,血液循环变慢,皮肤干燥,容易出现细碎的皱纹,尤其是在眼睛周围。所以,秋季更要注意对皮肤的护理。除了要多饮水及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如核桃、芝麻、蜂蜜、乳类等外,还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因为荷尔蒙的分泌与自律神经的平衡可因心绪的变化直接反映在皮肤上。因而皮肤的变化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此外,药物、按摩、化妆、面膜等美容护肤保健方法,不仅适用于秋季,其他季节也可采用,只是在秋季更应重视罢了。
六、要防病保健 秋季气候变化较大,若不谨慎起居,则容易使一些慢性病在秋季发作。尤其是老年人,体温中枢的调节功能减弱,对外界寒热的刺激反应较迟钝,若不及时增减衣服就很容易患病。如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适应不了气候的变化,加上花粉、尘埃、煤气、冷空气等过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发作。慢性咽炎的患者,由于秋天气候多晴少雨,气候干燥,容易诱发咽炎的发作。因此老年人在秋季一定要注意防病保健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要防止在秋季复发。
七、要性事有节 在性生活方面,中医认为在秋冬之令,应注意顺应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这点对中老年人特别重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阴气将由旺盛而趋向逐步减弱。故中老年人精力渐衰,是自然的趋势。中老年人节欲,以养肾精,可延缓衰老的过程,达到长寿目的。
冬季养生法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了匿藏、冬眠状态,以蓄养其生命的活力,这种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养藏”。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当然也要以养藏为原则,只是人类所要“藏”的,是体内的“热能”和生命的“动力”。这“热能”和“动力”,中医学便称之为“阳气。”并主张冬季应该做到“无扰乎阳”,也就是不要损害人体的阳气。因此,“无扰乎阳”便是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要保暖防寒 隆冬季节,由于寒冷的刺激,使得肌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从而促使人体外周血管收缩,心律加快,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因而极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甚至引起猝死。因此,在穿衣、居室等方面,一定要采取防冻保暖的措施。中医学强调要“去寒就暖,无泄皮肤”,就是这个道理。但“暖”不等于“热”,室温保持在20~23°c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不宜了。
二、 要早睡晚起 冬季更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这个“晚”是以太阳生气的时间为度,即所谓“必待日光”,并非懒床不起。因为,冬天的早晨在冷高雅影响下,往往会有气温逆增现象,及上层气温高,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对流活动,从而使得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停留在呼吸带。这时如果过早起床外出,就会身受其害。
三、 要动静结合 动,就是要进行适当锻炼。早晨的阳光升起后,要选择活动量适当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使身体微有汗出为度。如果汗出太多,浸湿了内衣,反会引起感冒。中医学说“无泄皮肤”,就是这个意思。适当活动,微微出汗,既可以增强体质,也可以提高耐寒的能力。所谓静,就是不要过于疲劳。例如,慢跑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
四、 要情绪稳定 冬季“养藏”的原则,体现在心理活动方面,要保持情绪稳定,不急不躁,心情愉快,好像有什麽想法和心得不欲披露一样,不要太过发泄。《内经》说:“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这个意思。
五、 要冬浴有法 冬季洗浴不宜太勤,每周1~2次为宜。水温一般在37~38 度,太高宜使周身血管扩张,引起头晕,心跳加快;太低则易患感冒。饭后不要立即洗浴,以免消化道血流量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太过疲劳时洗浴,会加重体力的消耗,引起不适。此外,洗浴的时间不宜过久,浴前可引用一定量的糖盐热水。
六、 要睡眠有方 冬季睡眠时,室温20~23度最为适宜,可适当留有小气窗通风换气,但要避免当风吹头。被内的温度可保持在32~34度之间,可使用暖水袋或电褥子调节被内温度。睡前宜用热水洗脚,并保持心情平和,不说不笑。午间可小睡30分钟。晴天要常晒被褥。
七、 要性事有度 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掌握性生活的频度,对养生保健有一定意义。如春季性生活次数可稍多;夏、秋季则适当节制;冬季则要节欲。特别是中老年人,冬季更要减少性生活的次数,才能达到保养“阳气”,养精蓄锐的效果
春夏秋冬应该如何养生,全套知识。13
春季养生法
春季,是万物生发,推陈出新的季节。此时,冰雹消融,春风送暖,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万事万物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应避免耗伤阳气和阻碍阳气的情况发生。这是春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具体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保暖防寒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由于冷空气的活动,气候多变,温差幅度很大。因此,“春捂”即“春不忙减衣”是顺应阳气生发的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穿着一方面要宽松舒展,另一方面要柔软保暖,体弱年老之人尤其要注意保暖,当心“春寒伤人”,室温最好保持在15℃以上,睡眠时也要盖稍厚一点的被子以不出汗为原则。
二、要晚睡早起 春天气温回升,春风轻拂,使人皮肤腠理逐渐舒展,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负荷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使身体困乏,民间称之为“春困”。克服“春困”的最好方法就是顺从人体的自然变化规律,遵守春季养生原则:要晚睡早起,保证一定的活动时间。清晨起床,松解衣扣,散披头发,放松形体,在庭院中漫步,呼吸新鲜空气,使思想意识、灵气生发不息。
三、要慎避风邪 中医认为,“风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常与风邪相关连。春季养生的关键是要避风。现代医学亦很重视气流(即风)与健康的关系,因为气流的变化可影响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陈代谢和精神状态。适度气流使空气清洁、新鲜,对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气流则有害于人体健康。由于春季多风的作用,加剧了空气与皮肤的热量交换,使体内的热量过多散失,造*的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在春季一定要注意防避风邪。
四、要精神愉快 春季调摄精神,应合于春天大自然万物生发的特点,“使其志生。”即通过调节情态,使体内的阳气得以疏发,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和谐。春应于肝,在志为怒,表现为稍受刺激则易怒,因此在精神修养上要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遇事戒怒。“怒”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因为怒不仅伤肝,而且还可伤心、伤胃、伤脑,从而导致各种疾病,所以怒是所有人最忌讳的一种情绪。
五、要勤于运动 春季是运动锻炼的最佳季节。春光明媚,空气清新,暖风拂面,万物勃发。这种环境有利于人体吐故纳新、行气活血。由于寒冷的冬季,人们多在室内活动,空外活动很少,因而体温调节中枢和内脏器官的功能亦有不同程度下降,肌肉和韧带长时间不活动,更是萎缩不展,收缩无力。进入春季后就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适宜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旅游、练气功、钓鱼等。这些户外活动,可以使你充分享受到空气中游离飘动的负离子,它们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
六、要美容保健 春天,人们不仅应该从健康的角度加以注意,美容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天气渐暖,室外活动增多了。皮肤病专家认为,阳光、空气及环境气候均能引起皮肤的可见性改变。为了避免皮肤老化,春季尽可能不要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户外活动应先涂上防晒油、润肤剂,并注意补充水分。水是美容佳品,春天一定要多喝些水。饮水的方法是:早晨空腹或饭前宜饮水,而睡前不要喝水,以免引起眼皮肿胀,进而发展成眼袋。饮水以矿泉水和鲜果汁为最佳,清淡的茶也是很好的饮品。
七、要防病保健 春季,气候转暖,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容易出现流行*冒、肺炎、流脑、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由于早春时节寒冷,干燥的气候,会直接影响呼吸道粘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一些致病物质会乘虚而入而发病。因此,春季一定要重视防病保健。
夏季养生法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旺盛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于内,气血运行亦相应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因此,在夏季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这就是所谓的“春夏养阳”。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晚睡早起 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也就是说每天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早早起床接受阳光和晨起清新的空气,对机体大有裨益。由于夏季晚睡早起,相对睡眠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实、易醒的特点,更易出现疲劳之感,因此夏日午睡是养生健身的重要方法,既能补偿夜间睡眠的不足,更能顺应人体生理特点的养护需要。午睡时间一般以1小时为宜,并注意睡眠姿势,可平卧或侧卧,并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午睡虽然短暂,但它有利于补足必需的睡眠时间,使机体得到充分休息,使神经机能恢复,体力增强,疲劳消除,增强机体的防护功能,更有效地工作和劳动。
二、要防暑取凉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为了解热消暑,采取适当的防暑降温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若贪凉过度,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或电扇不离身,或彻夜露宿,对身体健康均十分不利。因为夏季暑热外蒸,人体出汗较多,全身表皮血管扩张,突然遭到凉风吹拂,往往会引起血管收缩,排汗立即停止,造成体内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室内外温差不易过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宜少于25℃。
三、要防晒护肤 夏季烈日炎炎,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能使皮肤晒黑,而且还导致白内障、晒伤皮肤,引发皮肤癌。此外,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人体的体温调节失去平衡,使机体大量蓄热,水盐代谢紊乱还易发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时要戴遮阳帽、太阳镜,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的损害。由于夏天炎热的气候,人体容易出汗,应注意选择护肤品,如防晒的膏、霜、蜜脂类,可消除皮肤早衰之虑,花露水、爽身粉、痱子粉、香水等不仅可以保护皮肤,而且可以提神醒脑,还给人以芳香和美感。
四、要情绪欢畅 在精神调养上,中医认为“夏季要放”,也就是说夏季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向外,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要做到“华英成秀”,即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切忌发怒,使体内阳气得以渲泄。故夏季精神调摄,应合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恬静愉快心境,神清气和,胸怀宽阔,使心神保养。
五、要动静结合 夏季人体消耗较大,运动调摄应动静结合,可选择游泳、钓鱼、散步、慢饱等,但是运动量要适度,不可过于疲劳。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运动时应穿宽松、舒适、吸汗又有良好透气性的棉织物为好,便于身体散热。夏日外出旅游,尤其是海滨和山区,即可以消夏避暑,令人心旷神怡,又可达到疗养、锻炼,促进身体的健康。
六、要饮食卫生 夏季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同时夏天人们的食欲减低,消化吸收不良,均可导致机体营养素代谢的紊乱,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症和其它疾病。为此,夏季的饮食,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以保障身体的需求。同时,要多吃一些能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霉、西红柿、黄瓜、绿豆等。但生食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净,防止夏季肠道传染病。鱼、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鲜防腐。饮食用具、炊具如菜板要生熟分开使用,不可混杂,且注意消毒。如有可能可以多吃些大蒜,即可杀菌又能帮助消化,增进食欲,调味解暑。总之宜注重饮食卫生。
七、要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哮喘、风温性关节炎等病,在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这是中医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即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季养生法
秋季万物成熟,果实累累,正是收获的季节。但是气温由热转寒,早晚温差较大。此时,阳气渐收,阳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阴气,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秋冬养阴”,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早睡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阴气由疏泄转向收敛、闭藏。秋天气候转凉,要早些睡觉,以顺应阴精的收藏,又宜早一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舒长。另外适当早起,适当做一些晨练,既可以呼吸一些清新的空气,促进新陈代谢,又有益于肢体功能活动的锻炼,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二、要适当“秋冻” 夏去秋来,秋风拂面,虽凉还不至于寒,人们还能耐受,不妨进行一点锻炼,逐渐增强体质,适应气候的变化。“秋冻”就是说“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避免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秋季应顺应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但是“秋冻”还要根据天气变化来决定,应以自己感觉不过于寒冷为标准。进入深秋时就应注意保暖,若气温骤降,一定要多加衣服。
三、要清静养神 秋季草枯叶落,花木凋零,秋风秋雨易使人感到萧条、凄凉,勾起忧郁的心绪。尤其是老年人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多愁善感。这时候最好多听一听音乐,或静下来读一本好书,或与好朋友聊天,或到户外散步,这些都能排解苦闷的情绪。中医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认为,秋天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注意不断收敛神气,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四、要适当运动 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但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处于“收”的阶段,即阴精阳气都处在收敛内养的状态,故运动养生也要顺应这一原则,也就是说不要做运动量太大的项目,以防汗液流失,阳气伤耗。应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来选择运动项目,如登山、慢跑、散步、做早操、练气功等。随着天气逐渐转冷,运动量可适当增加,在严冬来临之前,体质会有明显提高,大大增强抗寒耐冻的能力。
五、要护肤保健 秋季随着天气的变冷,人的肌肤不能马上适应这种变化,血液循环变慢,皮肤干燥,容易出现细碎的皱纹,尤其是在眼睛周围。所以,秋季更要注意对皮肤的护理。除了要多饮水及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如核桃、芝麻、蜂蜜、乳类等外,还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因为荷尔蒙的分泌与自律神经的平衡可因心绪的变化直接反映在皮肤上。因而皮肤的变化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此外,药物、按摩、化妆、面膜等美容护肤保健方法,不仅适用于秋季,其他季节也可采用,只是在秋季更应重视罢了。
六、要防病保健 秋季气候变化较大,若不谨慎起居,则容易使一些慢性病在秋季发作。尤其是老年人,体温中枢的调节功能减弱,对外界寒热的刺激反应较迟钝,若不及时增减衣服就很容易患病。如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适应不了气候的变化,加上花粉、尘埃、煤气、冷空气等过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发作。慢性咽炎的患者,由于秋天气候多晴少雨,气候干燥,容易诱发咽炎的发作。因此老年人在秋季一定要注意防病保健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要防止在秋季复发。
七、要性事有节 在性生活方面,中医认为在秋冬之令,应注意顺应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这点对中老年人特别重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阴气将由旺盛而趋向逐步减弱。故中老年人精力渐衰,是自然的趋势。中老年人节欲,以养肾精,可延缓衰老的过程,达到长寿目的。
冬季养生法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了匿藏、冬眠状态,以蓄养其生命的活力,这种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养藏”。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当然也要以养藏为原则,只是人类所要“藏”的,是体内的“热能”和生命的“动力”。这“热能”和“动力”,中医学便称之为“阳气。”并主张冬季应该做到“无扰乎阳”,也就是不要损害人体的阳气。因此,“无扰乎阳”便是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要保暖防寒 隆冬季节,由于寒冷的刺激,使得肌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从而促使人体外周血管收缩,心律加快,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因而极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甚至引起猝死。因此,在穿衣、居室等方面,一定要采取防冻保暖的措施。中医学强调要“去寒就暖,无泄皮肤”,就是这个道理。但“暖”不等于“热”,室温保持在20~23°c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不宜了。
二、 要早睡晚起 冬季更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这个“晚”是以太阳生气的时间为度,即所谓“必待日光”,并非懒床不起。因为,冬天的早晨在冷高雅影响下,往往会有气温逆增现象,及上层气温高,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对流活动,从而使得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停留在呼吸带。这时如果过早起床外出,就会身受其害。
三、 要动静结合 动,就是要进行适当锻炼。早晨的阳光升起后,要选择活动量适当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使身体微有汗出为度。如果汗出太多,浸湿了内衣,反会引起感冒。中医学说“无泄皮肤”,就是这个意思。适当活动,微微出汗,既可以增强体质,也可以提高耐寒的能力。所谓静,就是不要过于疲劳。例如,慢跑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
四、 要情绪稳定 冬季“养藏”的原则,体现在心理活动方面,要保持情绪稳定,不急不躁,心情愉快,好像有什麽想法和心得不欲披露一样,不要太过发泄。《内经》说:“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这个意思。
五、 要冬浴有法 冬季洗浴不宜太勤,每周1~2次为宜。水温一般在37~38 度,太高宜使周身血管扩张,引起头晕,心跳加快;太低则易患感冒。饭后不要立即洗浴,以免消化道血流量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太过疲劳时洗浴,会加重体力的消耗,引起不适。此外,洗浴的时间不宜过久,浴前可引用一定量的糖盐热水。
六、 要睡眠有方 冬季睡眠时,室温20~23度最为适宜,可适当留有小气窗通风换气,但要避免当风吹头。被内的温度可保持在32~34度之间,可使用暖水袋或电褥子调节被内温度。睡前宜用热水洗脚,并保持心情平和,不说不笑。午间可小睡30分钟。晴天要常晒被褥。
七、 要性事有度 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掌握性生活的频度,对养生保健有一定意义。如春季性生活次数可稍多;夏、秋季则适当节制;冬季则要节欲。特别是中老年人,冬季更要减少性生活的次数,才能达到保养“阳气”,养精蓄锐的效果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