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分析犯罪中止刑罚与其它刑罚的异同
2024-07-29 19:39:17 责编:小OO
文档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能达到目的但不愿意继续犯罪。中止行为必须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产生。对未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免除处罚,对已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减轻处罚。

法律分析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1.时间条件: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包括犯罪预备阶段、实行阶段。犯罪行为一旦完成,也就是犯罪既遂后就不能再成立犯罪中止。

2.主观条件:中止的自动性。“能”达目的而“不欲”。如果在犯罪过程中遭遇客观障碍,明显地告一段落归于未遂的,一般认定是未遂,不成立犯罪中止。虽然存在客观障碍,但行为人没有认识到,而自愿中止犯罪的,成立犯罪中止;行为人认识到了客观障碍,但同时认为该客观障碍并不足以阻止其继续犯罪,而是由于其他原因主动放弃犯罪的,也应认定为是成立犯罪中止。

3.客观条件:犯罪分子的中止行为必须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的产生,如果犯罪分子主观上想要停止犯罪,但客观上其预备或实行的行为已经造成了犯罪结果的,就不能成立中止,而是既遂。

对中止犯的处罚是:(一)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当免除处罚;(二)对已经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当减轻处罚。

拓展延伸

犯罪中止是否应该影响刑罚判决?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后,由于特定原因,法院决定暂时中止对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追究。在判决犯罪中止时,应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对社会的影响、犯罪的性质和情节等。因此,犯罪中止应该对刑罚判决产生影响。如果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中止期间表现出积极改变,并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和矫治,可以考虑减轻刑罚或者采取非监禁刑罚。然而,对于那些在犯罪中止期间继续犯罪或者表现出不悔改态度的犯罪嫌疑人,应该依法加重刑罚以维护社会公正和法律权威。因此,犯罪中止应该在刑罚判决中起到积极的影响。

结语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中止的条件包括时间、主观和客观条件。对于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免除处罚,对已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减轻处罚。犯罪中止的判决应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犯罪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并在刑罚判决中起到积极的影响,以维护社会公正和法律权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