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 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 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夕",它头长触角,次勇猛无比,经常伤害人类的性命,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夕”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它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燃放。这天夜里,"夕”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