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图片的意思,应该是求数列{Cn}的前n项和,这里Cn=(2^(n-1))/(2n-1),是等比数列除以一个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无法求出。只有等差数列乘以等比数列才能用错位相减法求出前n项和。尝试求和,如图片,最后仍得到的结果无法化简。
本文我们将从以下几个部分来详细介绍如何求等差数列之和:评估数列、计算总和、完成例题、参考
等差数列是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一个常数的数列。如果要求等差数列之和,你可以将所有数字手动相加。但是,当数列包含大量数字时,就无法使用这种方法了。这时,你可以使用另一种方法,即用数列首项和末项的平均数乘以数列项数,从而快速算出任何等差数列之和。部分 1评估数列
等差数列设为An 则an-an-1=An an-1-an-2=An-1 …… a2-a1=A2 所有等式加起来。左边消去,右边转换成等差求和
第1步:确定数列是等差数列。
你举的这个例子有公式的: 1^2 + 2^2 + 3^2 + …… + n^2 = n(n+1)(2n+1)/6 (n+1)^3 - n^3 = (n^3 + 3n^2 + 3n + 1) - n^3 = 3*n^2 + 3n + 1 利用上面这个式子有: 2^3 - 1^3 = 3*1^2 + 3*1 + 1 3^3 - 2^3 = 3*2^2 + 3*2 + 1 4^3 - 3^3 = 3*3^2 +
等差数列是一组有规律的数字,其中各数字的增量是一个常数。本文所述方法仅适用于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An=A1+(n-1)d An=Am+(n-m)d d是公差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Sn=[n(A1+An)]/2 Sn=nA1+[n(n-1)d]/2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和=(首数+尾数)*项数/2; 项数的公式:等差数列的项数=[(尾数-首数)/公差]+1.
要确定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你可以计算前面几个数字之间的差值和最后几个数字之间的差值。等差数列的差值应始终相等。
等差数列公式 等差数列公式 等差数列公式an=a1+(n-1)d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 若公差d=1时:Sn=(a1+an)n/2 若m+n=p+q则:存在am+an=ap+aq 若m+n=2p则:am+an=2ap 以上n均为正整数 文字翻译 第n项的值an=首项+(项数-1)×公差 前n项的
例如,数列10, 15, 20, 25, 30是一个等差数列,因为各项之间的差值等于常数(5)。
2Sn=na1+nan 2Sn-1=(n-1)a1+(n-1)an-1 相减有(n-2)an=(n-1)an-1-a1 变形为(n-2)(an-a1)=(n-1)(an-1-a1) (an-a1)/(an-1-a1)=(n-1)/(n-2) 则有(an-1-a1)/(an-2-a1)=(n-2)/(n-3) (an-2-a1)/(an-3-a1)=(n-3)/(n-4) . (a4-a1)/(a3-a1)=3/2 (a3-a1)/(a
第2步:确定数列的项数。
=SUMPRODUCT(A1:L1,ROUNDUP(MOD(COLUMN(A1:L1),4)/4,0))
每个数字构成一项。如果数列只包含列出的几个数字,你可以数一数共有多少项。否则,在知道首项、末项,以及被称为公差的各项之差的情况下,你可以使用公式来算出项数。我们可以使用变量来代表这个数字。
=sumproduct((mod(row(a4:a22),3)=1)*c4:c22)
例如,如果你要计算数列10, 15, 20, 25, 30之和,则,因为数列共有5项。
设首项为a1,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平方的和为: =a1²+(a1+d)²+(a1+2d)²+--------+[a1+(n-1)d]² =na1²+[2+4+6+-------+2(n-1)]d+[1²+2²+3²+-----+(n-1)²]d² =na1²+n(n-1)d+n(n-1)(2n-1)d
第3步:确定数列的首项和末项。
A2是起始数值3,B2是递增次数4(可以改),C2是3及每次递增数字的和,部分是每次递增的数,A7是A2:A6也就是3.5.7.9.11的和,用来验证C2的公式。 =MMULT(N(ROW(INDIRECT("1:"&B2+1))
要计算等差数列之和,你必须知道这两个数字。第一个数字常常为1,但也并不一定。我们可以设变量等于数列首项,变量等于数列末项。
按图片的意思,应该是求数列{Cn}的前n项和,这里Cn=(2^(n-1))/(2n-1),是等比数列除以一个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无法求出。只有等差数列乘以等比数列才能用错位相减法求出前n项和。尝试求和,如图片,最后仍得到的结果无法化简。
例如,在数列10, 15, 20, 25, 30中,,而。
用中位数法: sn=a1+a2+……+an, 由于是等差数列,所以有a1+an=a2+a(n-1)=2*中位数。 这样的数一共有 项数/2 个,所以sn=(项数/2)*(2*中位数)=项数×中位数
部分 2计算总和
中项求和就是如果等差数列总数是奇数项,那么和就等于中间一项乘以项数,如果是偶数项,和就等于中间两项和乘以项数的一半。 列项求和就是所有项相加求和。 等差数列的应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到等差数列如:在给各种产品的尺寸划分级别时,
第1步:列出计算等差数列之和的公式。
错位相减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列求和方法,应用于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相乘的形式。 形如An=BnCn,其中Bn为等差数列,Cn为等比数列;分别列出Sn,再把所有式子同时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即kSn;然后错一位,两式相减即可。 例如,求和Sn=1+3x+5x^2+7x^3
公式为,其中等于数列之和。
=sumproduct((mod(column(B:Q),5)=2)*B2:Q2) 公式是将列号除以5余数为2的对应B2到Q2的数值相加。 如果列间中有文本数据的,可用公式: =sum(if(mod(column(B:Q),5)=2,B2:Q2)) 数组公式,按Ctrl+Shift+Enter(三键同时按)结束公式输入。
注意,此公式表明等差数列之和等于首项和末项的平均数乘以项数。
=SUMPRODUCT((MOD(ROW(A1:A81),7)=4)*A1:A81) 分析: 1、row函数是返回行号。row(A1:A81)=1:81为行号 2、mod为取余数函数,(MOD(ROW(A1:A81),7)=4也是除以7取余数4的行,也是我们公式中满足条件的等差;满足条件返回1,不满足返回0 3、SUMPRODUC
第2步:将变量
首先通过前面几项求出 等差数列的公式,比如An=A1+d(n-1)。 其中公差d是求出来的常数。然后把你需要求的那个数An代入式子中,求出n 这个n就是项数。
{displaystyle n} 方法是倒序相加 Sn=1+2+3+……+(n-1)+n Sn=n+(n-1)+(n-2)+……+2+1 两式相加 2Sn=(1+n)+(2+n-1)+(3+n-2)+……+(n-1+2)+(n+1)=(n+1)+(n+1)+(n+1)+……+(n+1)+(n+1) 一共n项(n+1) 2Sn=n(n+1) Sn=n(n+1)/2 倒序相加是数列求和中一种常规方法
、和代入公式中。
设首项为a1,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平方的和为: =a1²+(a1+d)²+(a1+2d)²+--------+[a1+(n-1)d]² =na1²+[2+4+6+-------+2(n-1)]d+[1²+2²+3²+-----+(n-1)²]d² =na1²+n(n-1)d+n(n-1)(2n-1)d
确保代入步骤正确。
你的for后面多了一个;,而且程序稍微有点问题。。。。可以这样改 int main() { int a[100],d,n,i,s[100]; //a s数组大小 scanf("%d%d%d",&a[0],&d,&n); s[0]=a[0]; for (i=1;i
例如,如果数列有5项,首项为10,末项为30,则代入后公式变成:。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Sn=n(a1+an)/2=na1+n(n-1)d/2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Sn=na1(q=1)Sn=a1(1-q^n)/(1-q)=(a1-an×q)/(1-q) (q≠1)
第3步:计算首项和末项的平均数。
通项公式: An=A1+(n-1)d An=Am+(n-m)d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Sn=[n(A1+An)]/2; Sn=nA1+[n(n-1)d]/2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和=(首数+尾数)*项数/2; 项数的公式: 等差数列的项数=[(尾数-首数)/公差]+1. 化简得(n-1)an-1-(n-2)an=a1,这对于
将两个数字相加,然后除以2。
等差数列和公式 Sn=n(a1+an)/2=na1+n(n-1)/2 d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q≠1时 Sn=a1(1-q^n)/(1-q)=(a1-anq)/(1-q) q=1时Sn=na1 (a1为首项,an为第n项,d为公差,q 为等比)
例如:
二阶的哦a1=1a2-a1=2a3-a2=3……an-a(n-1)=n以上式子相加 得到an=(n^2+n)/2再分别求bn=n^2/2和cn=n/2的和分别是n(n+1)(2n+1)/12和n(n+1)/4这两个相加就行了
第4步:用平均数乘以数列的项数。
这样就算出了等差数列之和。
例如:
因此,数列10, 15, 20, 25, 30之和等于100。
部分 3完成例题
第1步:计算1到500之间所有数字之和。
考虑所有的连续整数。
确定数列的项数。由于需要考虑500以内的所有连续整数,因此。
确定数列的首项和末项。由于数列是从1到500,所以,而。
计算和的平均数:。
用平均数乘以:。
第2步:求下述等差数列之和。
数列的首项为3。数列的末项为24。公差为7。
确定数列的项数。由于数列的第一项为3,最后一项为24,而每一项比前一项大7,所以这个数列是3, 10, 17, 24。以上推论是根据公差的定义得出,公差即数列中各项与前一项之差。这意味着
确定数列的首项和末项。由于数列是从3到24,所以,而。
计算和的平均数:。
用平均数乘以:。
第3步:解以下问题。
陈静在一年的第一周存了5元钱。在这一年中剩下的时间里,她每周会比前一周多存5元钱。年末时,陈静共存了多少钱?
确定数列的项数。由于陈静存了1年,而1年有52周,所以。
确定数列的首项和末项。她存的第一笔钱金额为5元,所以。她在这一年最后一周存的金额可以计算得出,。因此,。
计算和的平均数:。
用平均数乘以:。所以,她在年末时共存了7,046元。
参考
https://www.mathsisfun.com/algebra/sequences-sums-arithmetic.html
https://www.khanacademy.org/math/calculus-home/series-calc/series-calculus/v/formula-for-arithmetic-series
http://www.purplemath.com/modules/series4.htm
https://www.mathsisfun.com/algebra/sequences-sums-arithmetic.html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等差数列各项平方的和怎么算
设首项为a1,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平方的和为:
=a1²+(a1+d)²+(a1+2d)²+--------+[a1+(n-1)d]²
=na1²+[2+4+6+-------+2(n-1)]d+[1²+2²+3²+-----+(n-1)²]d²
=na1²+n(n-1)d+n(n-1)(2n-1)d²
等差数列是常见数列的一种,可以用AP表示,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而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
例如:1,3,5,7,9……(2n-1)。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 。
扩展资料
等差数列中,一定是后项与前项的差为常数,而不是后项与前项或前项与后项的差为常数。如,1,3,1,3,1,就不是等差数列,而是摇摆数列。
等差数列是可以用公式表示的数列。等差数列的公差可以为0,当且仅当公差为0时,数列不具有单调性。其他情况下,等差数列都具有单调性。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求和公式:Sn=na1+[n(n-1)d]/2或Sn=[n(a1+an)]/2。m+n=p+q时,am+an=ap+aq。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写成Sn=an²+bn的形式。Sn,S2n-Sn,S3n-S2n仍然成等差数列,公差为n²d。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跪求excel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A2是起始数值3,B2是递增次数4(可以改),C2是3及每次递增数字的和,*部分是每次递增的数,A7是A2:A6也就是3.5.7.9.11的和,用来验证C2的公式。
=MMULT(N(ROW(INDIRECT("1:"&B2+1))<=TRANSPOSE(ROW(INDIRECT("1:"&B2+1)))),A2+(ROW(INDIRECT("1:"&B2+1))-1)*2)
公式为数组公式,三键结束(编辑完成后,按Ctrl+shift+enter)
牛X公式展示完毕,来个正常点的=A2*(B2+1)+(B2+1)*B2
等差序列前n项求和公式Sn=n*a1+n*(n-1)d/2,a1就是首项(3),n为总项数(5,递增了4次加上首项3,一共5个),d为公差(2)。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这个怎么求和啊??
按图片的意思,应该是求数列{Cn}的前n项和,这里Cn=(2^(n-1))/(2n-1),是等比数列除以一个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无法求出。只有等差数列乘以等比数列才能用错位相减法求出前n项和。尝试求和,如图片,最后仍得到的结果无法化简。
等差数列求和。利用求和公式:总数=项数×中位数,怎么推出来这个公式的?
用中位数法:
sn=a1+a2+……+an,
由于是等差数列,所以有a1+an=a2+a(n-1)=2*中位数。
这样的数一共有 项数/2 个,所以sn=(项数/2)*(2*中位数)=项数×中位数
等差数列里什么叫中项求和,什么叫列项求和
中项求和就是如果等差数列总数是奇数项,那么和就等于中间一项乘以项数,如果是偶数项,和就等于中间两项和乘以项数的一半。
列项求和就是所有项相加求和。
等差数列的应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到等差数列如:在给各种产品的尺寸划分级别时,当其中的最大尺寸与最小尺寸相差不大时,常按等差数列进行分级。
其实,中国古代南北朝的张丘建早已在《张丘建算经》提到等差数列了:“今有女子不善织布,逐日所织的布以同数递减,初日织五尺,末一日织一尺,计织三十日,问共织几何?”书中的解法是:并初、末日织布数,半之,余以乘织讫日数,即得。这相当于给出了求和公式。
扩展资料:
等差数列的判定
(1)(d为常数、n ∈N*)或 ,n ∈N*,n ≥2,d是常数]等价于 成等差数列。
(2)等价于 成等差数列。
(3)[k、b为常数,n∈N*]等价于 成等差数列。
(4)[A、B为常数,A不为0,n ∈N* ]等价于 为等差数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列求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等差数列
声明:本文由用户 王军同志 上传分享,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